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青年人才引进、培养,积极打造青年人才聚集“强磁场”,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料图
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87家石化企业发布人才需求个”“99家石油装备企业发布人才需求个”“17家新材料企业发布人才需求个”……5月19日,我市启动了一场特殊的“直播带岗”。市、油田、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省黄三角农高区等有关负责同志,推介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6万余名高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计划。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才引进工作,围绕主导产业人才需求,实施了“就选东营”专项引才计划、东营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双百引才等活动,年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86场,为家次企业发布岗位信息6.6万个次,服务企业用工3.1万人次,年至年共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人。扎实做好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开展“才聚东营·服务海外留学人员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建成名东营籍海外留学人才信息数据库,举办东营市首届留学人员创业培训班等活动,截至目前,引进海外留学人才人。
充分发挥各部门引才职能,分级成立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专班和市县两级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专班,形成引才合力。一方面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精准对接行动。发挥企业用工服务专员作用,开展人社部门列单、用工企业选单、人社部门照单落实的“三单式”服务,为企业用工提供精准对接服务。目前,全市人社系统共有名干部职工组成用工服务专员队伍,与家“四上”企业实现了“一企一专员”精准对接,帮助解决用工人。另一方面,积极组建高校毕业生服务专员队伍。组建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服务专员队伍,建立东营学子数据库和企业岗位需求数据库,采集东营生源毕业生、东营院校毕业生信息2.63万人,筛选出个优质岗位,通过服务专员“一对一”向毕业生发送招聘及相关信息。
资料图
强化要素支持,全方位保障青年人才发展
做好人才工作,强化支持是关键。我市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生活和发展等方面支持,全力解决青年人才就业渠道窄、生活压力大、担纲机会少等问题。
强化就业支持,定期举办各类大学生招聘活动,支持用人单位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促进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就业创业。设立家以上实习实训基地,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东营见习实习、择业就业。提高驻东营高校毕业生留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给予高校20万元奖励。支持高校建立就业导师制度,根据毕业生留用成效,给予一定激励措施。
完善生活保障,对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聘用或自主创业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博士5年内给予每人每月元生活补贴,硕士、本科生和大专生3年内分别给予每人每月元、0元和元生活补贴(其中,属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再提高50%)。部分补贴标准达到全省、全国一流。同时,对全职在我市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且在我市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的符合条件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还给予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可提高到万元。
畅通发展渠道,全力支持青年人才事业发展,在市级人才工程评选中,优先支持40周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对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每人每月元生活补助,出站来(留)东营企业工作的,再给予每人25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依托东营渤海工匠学院开展“东营工匠”学制班培养计划,对企业青年技能人才进行培训培养,着力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资料图
强化服务保障,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今年四月份,回东营就业的大学生小刘领到了“企业新聘用大学生人才补贴”。谈及申领过程,她直言“高效便捷”——只需登陆市人社局网站,无需填报表格,不用提报材料,该领多少补贴一目了然。
便捷服务依靠的是我市开发建设的“人才服务在线”系统。该系统通过实现就业、社保、教育部学信网、住建、自然资源部门等数据融合,做到“无形认证”,认证后系统自动核验补贴项目及金额,实现人才补贴发放工作的“免申即享”。
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我市对标定位、精准施策,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让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近悦远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努力做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绿色通道,向高层次人才发放“东营优才卡”,并为持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提供27项便利服务。
此外,年以来,我市接续出台“双招双引”激励政策15条、“才聚东营”23条、“人才新政”40条,并且坚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所有政策已全部兑现落实,仅年就兑现各类人才补贴1.5亿元。经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权威机构评价发布,东营市位列中国城市引力强榜单第38位,全省第3位;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强榜单第49位,全省第4位;创新能力指数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第23位。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全力推进,我市青年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全市青年人才连续3年实现净流入,其中年新引进大学生2.15万人、净流入1万余人;全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达到22%,位居全省前三。
(记者王文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