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黄河文化的精髓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目前,东营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4项、市级代表性项目84项、县区级项目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2名、县区级传承人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7月20日至7月21日,黄河流域非遗寻访调研组到达山东省东营市,实地调研了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老街长巷、河口区六合街道御园社区、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刘氏布偶、黄氏酒坊酿造技艺、垦利区胜坨镇东王村泥陶和垦利留年旗袍制作技艺等项目。
老街长巷:传承非遗拓展农民致富渠道,文旅融合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老街长巷”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平台,是东营市利津县文旅融合的重要试点之一,同时也为利津县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参照。“老街长巷”项目所在的南岭村,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资质平平,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利津县以非遗传承保护为切入点,吸引更多的农民学手艺搞经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双赢,运营一年来,参观人数和批次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人员的聚积对“老街长巷”的运营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周边产业的影响也逐步呈现,项目周边的七龙河风景区、北岭果蔬采摘园等都受益于此。
“老街长巷”这个接地气、烟火味十足的项目,融合了黄河文化、乡村振兴战略、非遗挖掘与保护、文旅融合多方位元素,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路子,是一项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非遗在社区,文化“活”起来——走进河口区六合街道御园社区与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
东营市自年10月开始在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先行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并迅速在全市城市社区推广,同时为促进“非遗活态存在”将试点工作向农村社区延伸。
7月20日至7月21日,黄河流域非遗寻访调研团依次参观调研了河口区六合街道御园社区与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
御园社区辖御园、馨园、花满庭三个居民小区,常驻居民户,辖区人口余人。社区把关爱居民身心健康和丰富居民文娱生活、陶冶情操、传承非遗文化相结合。年,社区特聘非遗传承人组建青鸟民艺工坊开设特色课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糖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剪纸、面塑、烙画),免费为居民传授非遗课程,共开设剪纸、花馍、面塑、年画、烙画、糖艺、太极拳等96班次,受益居民人次。同时教师经常组织民艺爱好者进行技艺切磋交流,使非遗不断发扬传承。
河口区六合街道御园社区是东营市认真开展“非遗在社区”的生动实践之一,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亦积极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扎实进行。
垦利街道书香社区成立于年3月,管理服务书香门第、黄河人家、海瀛一品、万达花园4个集中居住小区,服务人口人。书香社区以居民实际需求导向,以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为契机,依托黄河流域非遗和当地非遗项目,提升打造为垦利街道非遗传承中心。打造黄河记忆非遗展厅、非遗学堂、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志愿者活动室等场馆,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互动参与、拓展开放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全区及黄河流域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历史文脉及保护成果。书香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示范妇女儿童家园”、“省级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市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东营市吕剧博物馆:擦亮文化名片,展现非遗魅力
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年3月建成,占地面积.2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由南北两栋楼组成,分为第一展厅(历史展厅)、第二展厅(研学展厅)、第三展厅(戏曲剧场)、第四展厅(说唱剧场)、第五展厅(室外展厅)五大部分。为擦亮吕剧这张东营的文化名片,年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决定重新启动吕剧博物馆,组成了吕剧博物馆工作专班,于5月22日正式入驻,致力于将博物馆建设成全省唯一的以吕剧为中心,集展览展出、演出研学、传承发展为一体具有东营特色的戏曲艺术中心新高地,打造符合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文旅融合的A级景区。据悉,吕剧博物馆工作专班入驻以来,共组织演出29场,惠及观众余人,开展研学活动15场,研学学生余人。
吕剧博物馆的全新启动,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刘氏布偶:非遗“活”起来,文创“红”起来,旅游“火”起来
大吉民间工艺品手工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布偶的传承保护单位,多年来致力于该技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其产品有百年历史,源于民间,丰富多彩、独具一格,散发着黄河文化和齐鲁文化的遗风古韵,闪烁着中华传统文明的奇葩异彩。近年来,设计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旅游商品并形成系列。如黄河喜庆布鱼、镇宅辟邪的布老虎、十二生肖、月亮神猫、工艺包、抱枕、高档工艺精品等。葫芦布娃娃等民间工艺品经过设计、打样、裁剪、缝制、绘画、粘贴、绣花等二十多道工序,溶绘画、剪纸、雕塑、手绣等艺术于一身,现逐步形成产业化。
黄氏酒坊:真情真心酿真酒,以黄河之酒敬天下
“黄河之水天上来,直到东营才入海”。东营黄氏酒坊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酿酒师黄长胜先生说:“酒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人生,将时光倒进酒杯,我想我这一杯酒,应该是好酒”。黄氏酒坊酿酒技艺现已被列入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氏酒坊酿酒技艺从清·咸丰七年传承至今已有五代。黄长胜先生介绍,九曲黄河千里东来,携泥裹沙,在东营形成了含有丰富独特的微生物群的新生地,而高含铝型的碱水水质,如母亲黄河的奶汁,为酒的酿造提供了宝贵的天然资源,如汾河之于杏花村,赤水之于茅台,闽江之于五粮液。特别是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刺槐槐花,馨香异常,是黄氏酒坊发酵的辅助佐料之一,为酒注入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他在继承祖传酿酒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酿酒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发展,同时将黄河地域酒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不断融合,努力打造具有黄河入海口地域文化特征和黄氏酒坊独有香型的“黄河之酒”。
“黄河之酒”带着它独有的芬芳和文化正从黄河入海处走向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向更多的人讲述黄河入海的故事,传递黄河文化的魅力。
垦利区胜坨镇东王村泥陶:匠心坚守,非遗传承
年,东王村泥陶手工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地受黄河入海影响,息壤黄泥常年淤积于此,为泥陶塑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材料。将黄河深层的红淤泥用作陶泥,具有外表平整细腻、韧度较高、延展性强、光泽度强等特点。
东王村是个有着千年历史文明的古村落,明清时期,当地佛法兴盛,民间神灵信仰崇拜,庙宇内香火络绎。庙宇所需的大量建筑构件及塑像,大多由当地陶窑提供,为制陶工艺提供了经济和文化的生存土壤,促进了当地制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东王村制陶工艺,清代最为鼎盛,当时该村不足千户居民,陶窑就有20多座,主要烧制黄盆、面瓮、水罐、花盆、文具、古鼎、黄泥壶、餐具和人物塑像等陶瓷用品。产品在造型特性上有黄如金、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等优点,这种匠心独运的传统技艺,折射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神秘气息。
泥陶手工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明清至今的四百多年时间里,聚集着东王村全体陶艺手工艺人的智慧,体现了当地民族创造力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泥陶手工艺的趣味性、实用性、审美性、象征性、灵动性等优良特性带给当地居民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和无法替代的情感认同,也推动这一具有时代魅力的非遗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垦利留年旗袍:黄河文化融入非遗,独具匠心打造品牌
据垦利留年旗袍第四代传承人董洁介绍,垦利留年旗袍在中国传统旗袍制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改良,结合东营市的文化特色,把东营市特有的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湿地文化等融入到旗袍的设计制作技艺当中,并开发创新了黄河口花针绣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年,垦利留年旗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经过四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垦利留年旗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旗袍的设计到裁剪缝制,无不建立在经验积累和反复实践应用的基础之上,精益求精,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兼具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黄河尾闾,渤海之滨。东营这座充满蓬勃活力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人杰地灵之地绽放绚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