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人社部党组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系统展开行风建设三年行动,治痛点、疏堵点,正行风、树新风,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
各地积极创新
深入推进行风建设
今天来看看
山东东营、湖北襄阳、广东、
广西南宁、四川、陕西
怎么做
山东东营
“人社服务流程再造”实现“一次办好”
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人社局启动“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攻坚推进人社服务流程再造。其一,将关联事项“打包办”。在山东全省率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招用员工、创业服务、失业服务、退休、工伤保险等13组主题事项打包成13个“一件事”,实行集成化服务,平均每个包集成12项日常服务事项。其二,高频事项实现“提速办”。将人社所有项高频服务事项逐项精简材料、时限压减。提供材料量、办事时限两项指标均较改革前压缩75%。
高频服务“能快尽快”
1
项目能扩尽扩。东营综合考虑群众需求、部门承载能力等因素,将事项增加77项,扩容到项,逐项明确“快办”要求,基本涵盖全市所有人社高频服务事项。
2
材料能减尽减。利用信息共享、告知承诺、内部查询等手段,变材料由“手上来”为“网上来”“内部来”,最大幅度压减群众报送的材料,压减前共需提报材料件、每项平均4件,压减后共需件、每项平均1件,较改革前压缩75%。
3
时限能压尽压。通过提前审、网上审等多种方式,将工作做在前头,功夫下在平时,个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提速办理,压减前每项平均办结时限4个工作日,压减后每项平均1个工作日,较改革前提速75%,窗口服务事项“一次办好,即时办结”成为常态。
主题事项“可包尽包”
改革视角始终聚焦到“用户”一方。围绕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保、就业、劳动关系等人社业务,东营将群众眼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招用员工、创业服务、退休、工伤保险等13组主题事项全部纳入“一件事”改革,实行“打包”办理、集成服务。以群众视角设计,组织“场景推演”,保证每个“一件事”力所能及地涵盖涉及的所有关联事项、关联人群和关联部门。
打包“一件事”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再造流程,务求取得实效。对业务流程衔接紧密的,落实“一次办”。对业务流程跨阶段、难以一次完成的,实施“一链办”。对特殊事项难以共享数据、上网办理的,实行“帮代办”。
服务人群“能全尽全”
东营市秉承“底线思维”,启动银发关爱攻坚行动,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在人社服务大厅设立“银发专职引导员”“老年人专职服务窗口”“老年人绿色引导通道”,形成闭环服务体系。
开展改造智能服务、完善用卡服务、探索代办服务、开展“免申”服务、提供上门服务、延伸传统服务、优化大厅服务、做好咨询服务、提升维权服务和抓好培训服务等“十项暖心服务”。通过“银发关爱行动”,共服务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余人次,切实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办事难题,让“快办行动”惠及全体群众。
风险隐患“应防尽防”
1
做好事前预防。依托“内控外审”工作机制,对所有快办事项进行全面排查、详细分析,确定重点风险事项及其风险点,排查出风险点个,逐一对应制定了内部防控措施。
2
加强事中监管。通过内部核查、部门间行政协助、网上比对、现场勘查等方式,对正在办理事项进行安全管控。对“高风险、易出错”环节,通过信息化设置关键字段和即时提醒,实时事中管控。对各类就业、社保资金支出事项,遇到的现场提报材料不全等问题,实行信用承诺,形成有效震慑。
3
实行事后评查。对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等涉及资金支出的重点风险防控事项定期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坚持逢案必查、每案必纠,并举一反三,防止类似问题重现。东营市人社局近几年均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人社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审计评估,“快办行动”启动以来,则将“外审”重心放在“快办行动”上,并根据审计评估结果对存在隐患的“快办”流程、材料、资金业务等进行整改,借助外力织密安全“防护网”。
湖北襄阳
“三权重构”改革强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襄阳市人社局立足本地实际,根据人社部“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和湖北省“高效办成一件事”有关要求,从体制机制入手,大力实施政务服务管理权、经办权、监督权“三权重构”改革,通过对业务窗口人员、设备、资金、管理制度全面整合和“赋权、削权、控权”,将涉及19个单位(科室)的人社业务整合为一个整体,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经办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窗通办”,切实把过去群众一件事“多门办”,变成群众多件事“一窗办”,服务效能做了“乘法”,群众麻烦做了“除法”,深刻诠释了“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群众”的服务理念。热线综合满意率96.01%,月考核连续15个月排名市直第一,湖北政务服务网办事群众“好评率”始终保持99%以上。
重构管理权
将8个职能单一、分散各处的办事窗口进行整合,成立市人社服务大厅,进驻新市民服务中心,将分属于养老保险局、劳动就业局、人事考试院等12个直属单位和7个业务科室的“人、财、物”等管理权限统一赋予服务大厅,实现“管理一体化”。
1
赋予人员管理权。成立人社服务大厅党支部,实行实体化运作,出台《大厅人员管理办法》,所有工作人员与原单位脱钩,只保留人事身份。
2
赋予经费使用权。出台《财务资金分担管理使用方案》和《财务报销管理办法》,按照各单位派驻人员数量、公用经费标准和具体事项需求,从各单位统一调配经费数额,由服务大厅统筹使用。
3
赋予设施配置权。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公设备由大厅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办公设备,所需经费由派驻单位按比例分担,产权属出资方。
4
赋予业绩考核权。制定《人社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考核办法》,采用日常考评和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由服务大厅确定干部职工年终考核结果等次,并直接占用原单位指标。通过重构管理权,有效破除“管理权难集中、部门壁垒难打通、资源难共享、信息难互通”等弊端,服务大厅与各单位(科室)的权责更明晰,衔接更紧密,运转更顺畅,实现由单纯的“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转变。
重构经办权
1
削环节,再造流程。在确保业务经办科学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室减、专班压、群众提、会议定等方式,精减环节,压缩时限,对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重塑,市本级业务个事项减环节个,减时限个工作日。
2
削材料,再树标准。本着“非必要一律减,能共享的一律减,能事后追溯的不预先设置门槛,能用信用承诺的不作为必要条件”等基本原则,对所有人社服务事项逐项梳理、固化形成统一服务标准,制定《“一窗通办”受办分离操作指南》,削减材料个。
3
削壁垒,再建体系。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共享部门资源,创新稳岗返还、“静默认证”等“无申即享”服务10项,做到“群众免申报、服务不见面、政策自动享”,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大力推进“一事联办”,与医保部门梳理联办事项13个,互派工作人员联合办公;大力实施“人社服务网点便民计划”,在市区58个建行营业厅开通11项高频事项查询经办服务,对11个社区和2个街道委托下放32项高频事项受理权和23项高频事项经办权,建立以襄阳市人社服务大厅为中心,4个城区经办服务大厅为分支,多个社区、银行为网点的“1+N”服务体系,实现“一城通办”,即在襄阳市区任何一个窗口均可办理全口径人社事项,方便群众“就近办”。
4
削层级,再创模式。削减中间管理层审批环节,实行扁平化管理,将分散于各直属单位(科室)的业务经办权统一交由大厅,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经办所有事项,原单位(科室)只负责政策指导和重要事项把关;制定一件事申请表、经办指南,统一业务流程,将原来多个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实现“一表申请、一套资料、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已完成“企业招用员工”“企业与员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职工退休”等11个“打包办”事项;规范业务用印,所有业务只使用“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业务专用章”,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登记、统一用印”,实现多枚章分审为一章管总,切实提供无差别“受理”、一站式服务,使“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重构监督权
1
实行业务“受审”分离。设置综合受理窗口24个,后台分类审(核)批窗口44个,统一出件窗口18个,并规范各自工作岗位权限,各业务环节互不关联、互相监督、相互制约,做到受理不审批、审批不出件、出件不办理、群众不见面,防控廉政风险。
2
实施办件结果比对。出台《人社服务大厅业务办理结果比对制度》,采取系统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提取政务服务经办信息,对办件数量、时间、效果等进行比对,核查业务办结量和按时办理率。
3
实现操作全程留痕。出台《全程留痕管理制度》,所有政务服务事项一律通过综合平台受理、业务系统经办,对于暂无系统支撑的4项业务,由工作人员对“受理、接收、审核、出件”进行人工操作全程记载,确保做到“可查、可溯、可比对、可追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拖延办事效率。
4
实时接受群众监督评价。出台《作风建设“七不准”》《政务服务“零拒绝”》《政务服务评价结果运用办法》等系列制度,主动公开对外服务指南、公示监督电话和“好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