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营有限的地域资源,无限的文旅文章澎湃 [复制链接]

1#
走进鲁北地区的山东省东营市,鲜见山川,处处是一望无际的平地。这里车少人少,除了蓝天白云便是白墙红瓦的民房,是山东最晚设立的几个地级市之一。与其他城市比起来,东营显得“历史底蕴不那么深厚”。但近年来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当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写出了无限而精彩的文旅文章,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游玩体验。博物馆主题游受热捧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经过多公里的流淌,最终在东营市入海。黄河入海口处,如今建起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因生态环境优美、湿地资源丰富,这里每年都吸引许多迁徙的鸟类停留、繁殖。

为向游客更系统地介绍黄河口的鸟类品种,提升景区的研学价值,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修建了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馆内不仅通过图文展览的形式,展出了黄河口常见的鸟类,还通过数字体验等形式,让游客能够进一步感受黄河三角洲的宜人气候。

黄河三角洲博物馆讲解员成梦飞介绍,黄河三角洲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鸟类主题博物馆。年,馆内接待观众约72万人次。河北、河南、江苏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奔波几百公里,就是为了观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

顺应近年来国内游客的审美需求,东营将博物馆主题游作为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方面。通过创新展陈形式与展览主题,打造了多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博物馆。游客在黄河文化馆“展厅”体验多媒体展示

8月30日,东营市区的黄河文化馆人潮涌动。中小学即将开学之际,很多家长选择在初秋领着孩子来到这里,亲身体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河文化馆是围绕黄河文化打造的一座公共文化场馆,以“纵览黄河、感悟东营”为主题,通过高清图文展板、多媒体影院、电子沙盘等形式,全面介绍了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及东营市的发展历史、未来规划。游客在黄河文化馆参观

“来馆里的主要是本地民众,但节假日时,外地游客占了很大比例。”黄河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张倩倩说,黄河文化馆更像是东营的“导游册”。在这里,游客能看到东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全方位了解东营的风土人情。

让历史可闻、可感、可触游客在“中国孙子文化园”参观

东营市广饶县是“兵圣”孙武的故乡,“兵圣故里”也是当地民众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品牌。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广饶县规划建设了“中国孙子文化园”,其中包括展示兵器发展历程的“中国古代兵器馆”、展示古代知名军事家成就的“兵圣宫”等。年开放以来,“中国孙子文化园”累计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中国孙子文化园’是广饶县推动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有益尝试。”“中国孙子文化园”讲解员邵晨晨介绍,“名人效应”如果用不好,极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孙子文化园”从建设初期开始,便注重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考虑,一方面每年定期举办民俗展演等活动,吸引游客走进来;另一方面创新增设了诸多传统文化体验游玩项目,打响知名度。

对东营市文旅部门而言,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只有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转化成旅游体验产品,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传承乃至发展的目标。中共刘集支部旧址

地处广饶县城东南部的刘集村,是中国早期农民革命的先行村,保存并传播了目前国内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年,中共刘集支部成立,这也是山东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近年来,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广饶县以刘集村为核心打造了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并建设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红色刘集旅游景区相关负责人刘连增认为,将红色文化、文物景点纳入旅游线路,有利于丰富地方上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拉近民众与历史的距离。

特色民俗体验有声有色

为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东营的民俗文化,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发推出了部分民俗体验线路,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东营市恒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营拥有近1.5万亩的黄河口大闸蟹标准化养殖基地。适应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该公司主动与文旅部门对接,加入了后者推出的文旅体验线路。垦利区永安镇的稻田画农业旅游观光项目

?9月初,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正是观看稻田画最佳的时节。这个由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占地约亩,通过“彩稻插秧”的形式打造出了“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让不少游客叹为观止。

距离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不远处的地方,“黄河口知青小镇”项目正加紧推进,目前已初具规模。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共有来自济南、青岛等地的多名知青来到这里,开荒、种地、修渠。

如今,以知青工作生活过的团场建筑为基础,相关企业投资进行了改造,建设了民宿体验区、知青艺术馆、知青大食堂等。“黄河口知青小镇”将被定位为东营民俗文化的体验基地、新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宋家敬表示,今年起,东营将着力解决文旅产品营销能力不足的短板,持续扩大东营“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品牌影响力。同时,盘活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将其全方位纳入旅游线路。

来源:文旅中国

记者:苏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