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强市离不开科技创新。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创新发展的动员令,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将以此次科技创新大会为契机,加快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着力培育引进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有力支撑海洋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荆向辉说。
在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上求突破,打造科技兴海强渔高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将深化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合作,加快推动黄河三角洲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院建设,按照“研究院+公司+产业创新主体”发展模式,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海洋综合性创新中心,力争三年内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少于5个,入驻创新团队不少于5个,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项目不少于3个,孵化自主创新型企业不少于5个,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少于10项。依托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黄河口大闸蟹产业技术研究院、东营沃海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研究院、东营滨海特色水产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组织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汇聚各方创新力量,推动海洋和渔业创新发展。
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上求突破,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将聚焦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力,为海洋产业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积极探索运用水产品种苗繁育推广、工厂化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生态节水、渔光互补、“互联网+水产交易”、“大数据+渔业”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养殖,打造“智慧渔业”“订单渔业”示范基地,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国石油装备与工程技术公共创新基地,发挥威飞海洋水下装备技术研究院、山东祺龙深水油气装备实验中心等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融合改造,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石油装备集聚区。围绕海上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等重点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风电、光伏装备生产本地化高端化,打造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引导本地医药企业“向海转身”,加强与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等涉海科研机构精准对接,开展订单式合作,建设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全市海洋生物医药及相关制品产业迅速起势。
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上求突破,持续增强海洋渔业创新力。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涉海涉渔企业申报泰山学者、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等省市重点人才工程和研发计划,与中科院涉海院所、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大力培育本土急需人才。深化油地校科技人才资源合作共享,利用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实现科技共享、人才共用。研究制定更加符合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招才引智”政策措施,将海洋渔业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纳入全市重点人才工程和“双百引才计划”,通过柔性方式引进和造就一批海洋和渔业高端人才,为海洋强市建设提供多元化人才保障。
(记者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