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城记东营黄河明珠利津城 [复制链接]

1#
小城利津是黄河上的一颗明珠。它依偎在黄河的臂弯里,就在黄河入海的地方熠熠生辉。我出生在黄河三角洲上的一个偏远小村庄。小时候,顺着黄泥小路走出村子,那一望无垠的田野让我以为自己的家乡是草原。我们那里叫“利津洼”,长大后知道,民国时期贡献财税是山东之冠,曾经远超“金章丘银潍县”。这是因为我们那里是大片待开垦的处女地,黄河携泥裹沙淤海成陆,每天都会新造一个足球场的土地。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息壤”吧。黄河水流啊流,新生陆地越来越多,后来就从利津县划出了河口区和垦利区。利津县的地图依然狭长,利津城呆在顶点上。很小就听父亲说,利津城真繁华啊。父亲第一次去县城开会那年他十六岁,爷爷嘱咐他,顺着黄河大坝走,一里地一口巡防屋子,看到大坝下有楼房,就是到了。那是父亲第一次出远门,当他数到八十口屋子的时候,他看到了木质的电线杆子,那次经历让他回味了几十年。父亲因为八块钱的学费,没有能够去县城读中学,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我第一次去县城那年十一岁,参加全县数学竞赛。中午老师给我们买水煎包吃。忘了考得怎么样,就记住了吃的包子。那种黄黄的水煎包,现在是非遗产品了。整个黄河三角洲,一提利津水煎包,男女老少都会流口水。利津县城始建于金明昌八年,黄河上四大古渡口之一的东津渡就在县城东关。一千多年的时光,让这座小城处处是名胜,时时遇古迹。铁门关、古八景、李神仙洞、四大乡贤,不胜枚举。利津古县学“东津书院”门前有块残破的石碑,书写者居然是赵孟頫。年7月,陈毅元帅大战孟良崮以后,就是从这里率部渡河西去。年4月16日,在利津洼打出第一口工业油流华八井,胜利油田诞生了。至今,街道中央、住宅楼旁、花园里、绿水旁,还有很多提油机矗立。人们熙熙攘攘,与默默工作的提油机相处融洽。可是有很多年,我不喜欢这小城。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在县城里一家叫做利华益集团的企业当车间工人。我向往大城市,看着这座小城哪里都落后。拥挤的街道,低矮的门面房,县城中央逼仄的公园,破败的电影院。“你爷来之前,咱村是一片没人高的荒草,狐兔横行。你看见的村庄和庄稼地,都是这两辈人用双手开出来的。”这是父亲说的话。我于是在这县城里扎下根来,娶妻生子扎实苦干。二十年来,我从一个车间工人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我业余还坚持读书写作,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加入了省作协,散文被选入全国年选,获得了“黄河口文化之星”的荣誉称号。去年我写家乡的新书《边村》更是获得了出版社常规出版资格,这对于一个纯文学写作者是多么难得啊。我所供职的利华益集团,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小厂发展成为占地万亩的石化城,旗下拥有了上市公司,炼油、化工、高端制造产业链,进入了全国五百强,年产值过千亿。利津县城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迭起,大路宽展,又宜居又宜业。拥有大城市的现代设施,又比大城市还便利。今年,“老街长巷”的黄河大集刷屏了朋友圈,去淄博吃烧烤的外地朋友都纷纷赶过来打卡。一个人,一个企业,一座城,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在无声处坚守,在沉默中努力。如今,我眷恋这里。我的家乡,古韵新声利津城。简介:宋词,黄河口人。我知彼岸,欲渡无舟,只好业余写作。作品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海湖》《作品》《椰城》等刊物。三次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两次获得“黄河口文学奖”,入选全国散文年选,有长篇散文《边村》出版。壹点号人间词话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