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观东营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东营范本草 [复制链接]

1#
北京重点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7281.html
02:15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丽臻刘凯强东营报道

踏入山东省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示范区管理中心的办公楼前,“*河农场”四个金*立式钢架大字首先映入眼帘。虽然更名已久,但出于纪念意义,这几个字一直没有更换。

时间流逝,经年沿革,这片早已更名为“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土地上,依旧留存着年成立的国营“*河农场”的文化符号,延续着当地老一辈知青农垦人的奋斗情怀。

平原盐碱地和滨海盐碱地是盐碱地的两大主要类型。在山东省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受河海陆三相交汇的特殊地理条件以及淡水资源不足等要素的制约,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滨海盐碱地一直是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痛点”。

迈进新时代,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对当地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河农场”新的历史使命。

靶向地域实际,探索开发“草-牧-园”模式

盐碱地能有多“碱”?

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大豆试验田地块旁,一小块还未开发的土地在周围土地衬托下显得格外惹眼。贫瘠、龟裂、干纹清晰、返盐泛白、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小簇植株顽强的伏地生长——这就是当地土地未经开发时最原生的状态。

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处于*河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受地理条件以及淡水资源等要素制约,区域内盐碱程度重,土壤盐分由3‰至20‰自西向东梯次分布;其中,中重度盐碱地占比超过50%。同时,该片区毗邻*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业开发还需要考虑其生态保护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严重的盐碱化程度、超过一半的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占比、开发同时需特别兼顾生态环境效益的制约……这些都使当地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难上加难。

为此,当地*府引进社会资本思田汇农业科技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着力聚焦滨海盐碱地农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在一次次实践探索、经验总结中,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终于走出了一条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开发出了契合当地土地条件的“草-牧-园”滨海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

何谓“草-牧-园”模式?以字度意,有“草”——制草种草技术,有“牧”——畜牧生态养殖,也有“园”——高效设施种植园。

该模式以“盐碱地耐盐牧草种植-健康畜禽养殖-生物有机肥生产-盐碱地改良和肥力提升-高产高效种植”为链条,系统集成智能装备作业指挥系统,促进近海盐碱地由传统“高耗低效”开发向“高效、高质、高值”绿色生态利用转换。

“草”——选草适盐,提升盐碱地产出能力

说起盐碱地里种什么,不少东营当地人第一反应便是大豆、藜麦、玉米等田间作物。实际上,作为畜牧业养殖的关键饲料,牧草也是盐碱地综合利用治理中的重点植物。

走进东营滨海盐碱地的试验田里,便会发现大田里种植的植物比想象中更丰富,大豆、高粱、小麦、牧草等多种植物的多种品类都能找到。

适宜发展盐碱地种植的作物这么多,种什么,怎么选?依据滨海盐碱地季节性水盐运移的分异规律,当地准确匹配适盐牧草及其轮作制度,筛选确定了甜高粱、田菁、小黑麦等多种盐碱地适生植物。

科研人员以牧草根区低盐生境构建为目标,结合带状旋耕-早期覆膜作业技术与快速脱盐-土壤结构改良-作物营养-植物抗性为一体的盐碱地有机复合材料,创新形成了以水盐运移调控、土壤结构改良、局域水循环淋盐、植物抗性调控等多层区域、多要素的调控技术。

数据是最直观的最有力的说明。利用该调控技术,当地种植地块的土壤含盐量由种植前11‰下降为2.6‰,土壤有机质提高25%左右,速效氮磷钾养分提升50%以上,有效实现了盐碱地改良治理。

“牧”——上承下接,把资源变废为宝

“咩,咩……”

在当地果蔬种植棚内参观时,记者不时听到附近有羊叫声传来。循声溯源,在大棚一旁圈养的羊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我们通过建立农业立体循环模式,养殖的优质肉羊。”产业园经理笑着为记者解惑。

羊肉的肉质,除受羊本身品种影响外,与其食用的饲料密切相关。当地大力发展优质肉羊饲养,除优选肉羊品种外,通过甜高粱、田菁、小黑麦等耐盐牧草筛选与间套作组合等栽培技术研发,集成“小黑麦-甜高粱”轮作技术体系,结合芦苇、野生大豆、盐地碱蓬等本土优势植物饲草化利用,开发肉羊等畜禽养殖的日粮均衡营养配方。以此配方喂养的肉羊,其肉质更鲜美、吃起来口感更好。

草可养羊,羊同样也能“反哺”作物。在当地产业园内,科研人员以羊群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粪便尿)、农田秸秆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效好氧厌氧兼用微生物发酵菌种,配套自动化发酵装置,促进堆肥发酵充分、能耗降低,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率达到%。

通过集成畜禽粪便发酵的优质微生物菌种和发酵技术,科研人员研发出了高效生物有机肥的物料标准化配方。复配生产对土壤改良、作物健康生长、抗病抗重茬、农产品质量安全功能明显;在设施种植中,能够代替化肥改善土壤质量;利用这种生产方式,化肥投入减少25%,速效氮磷钾养分也提升50%以上,能够提高植物抗逆性,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此外,通过生物有机肥还田,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配合牧草种植,能够快速改善盐碱地基础地力。利用这套模式,以草养羊的同时,实现以羊养作物,将生态循环模式利用率发挥到最大。

“园”——科技引领,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个头比一般西红柿略小,入口比普通西红柿更具甜感——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的西红柿种植大棚里,负责人邀请记者品尝了当地西红柿的“明星品种”:草莓西红柿。

“这个品种卖得特别好。”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一天,当地的大棚里已经采摘过一茬西红柿,因此藤上只余还未发育成熟的青柿,几十个大棚的产量,几乎是采摘前就被订购一空。

“草莓西红柿”之所以在当地市场极受欢迎,是因为其外形美观、口感优良,相比普通西红柿,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而这则得益于东营在滨海盐碱地农业产业上的不断投入。当地找准切口,以盐碱地高附加值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盐碱地设施农业和草饲动物养殖业。

西红柿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与其生长环境关系极大。“草莓西红柿”就是当地大力发展高盐设施种植的成果之一。中国科学院*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营造作物健康根系生境,调控土壤盐分离子,实现对作物果实品质口感等关键指标的调控,显著提高了西红柿的蛋白质、番茄红素以及苹果酸含量。

利用该技术,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幅度达到50%以上,综合提高设施蔬菜的健康与营养品质的同时,减少了面源污染。因此,利用该技术产出的果蔬,兼具健康绿色、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多重特点。

推广落地——联商带农共同富裕

滨海盐碱地改良的新蓝图、新路子有了,如何让这种模式走出试验田,让其真正应用于实践,将农业“痛点”变为优势,造福于当地人民?

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是当地近海农民多年来延续发展的重要传统农业产业,然而,受当地盐碱程度和技术制约,个体农户种植和产出成效一直受限。虽然如今开发了更优异的产业模式,但如何将其引入民间,在当地广泛落地推广,仍是个大工程。

空说理论太过泛泛,得让当地农民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当地建成亩“草-牧-园”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范样板,该示范田亩均纯收益达到元,相较当地传统水稻种植增加元。建成后,示范区先后组织农户经营户参观学习累计超过余人次。

以“草-牧-园”滨海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为核心,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还与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合作,建成盐碱地设施种植示范样板亩,吸引当地多家种植户参与。在田内,番茄亩均产量2万斤/年,年均收益超过4万元,已超过当地传统淡水养殖的亩均收益。

一系列举措,让该模式真正走进民间,惠民利民。

生成典型——提高综合效益,引领产业升级

东营“草-牧-园”滨海盐碱地治理提升案例,探索出了在盐碱地上进行绿色开发、高效利用的新路子;为盐碱地治理、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和示范样板,提高了滨海盐碱地生态开发的综合效益,引领了当地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该模式,当地逐渐构建起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建立起了高效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并将该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滨海盐碱地资源利用水平和生态农产品的附加值,对全国范围内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探索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