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安,特大城市欢迎你 [复制链接]

1#

文/石中难

01

中学时做过一道地理题,问:西安属于什么规模的城市?

备选答案有四个:A超大城市B特大城市C大城市D中等城市

认真思考之后,信心满满地选了C。其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选C的原因,是觉得好像只有北上广才能够得上超大或者特大,但西安好歹是十三朝古都,西北地区的南波湾,怎么着也不至于沦落到“中等”序列。答完后尚有时间,还和同桌饶有兴致地交流了此题的心得体会,一致认为选C绝对错不了。

万事没有绝对,更没有想当然的绝对。待到公布答案,正确答案居然是B。地理老师的解释是,人口超过万的,就算特大城市。当时,西安的人口数量是多万不到万。

从此,脑海里留下了根深蒂固且牛皮哄哄的印象——

我大西安,是特大城市!

02

所以,当最近看到一则并不算起眼的消息时,颇感到一些意外。

这则消息来自于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年鉴称,与年相比,我国城区人口超万的特大城市由13个扩大到15个,西安和青岛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西安跻身特大城市行列”?西安什么时候不是特大城市了?难道我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

进一步探究方才明白,原来,年11月,关于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变了。其时,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上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万以上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万以上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上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年11月西安城区人口的数量是多少我不知道,但可知的是,从这天起,我大西安,不再是特大城市了!

且容我一个从小到大一直以特大城市人自居者晚悲一会。

还好,我们被从特大城市的车厢甩出去也就不到6年。6年后,经过不断的追赶超越,我们又重新拿回了特大城市的门牌。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年鉴》,目前我国城区人口超过万的有29个城市,超过万的有15个城市,超过0万的有6个城市。

城区人口超0万的6个特大城市分别是上海(.78)、北京(.4)、重庆(.66)、广州(.42)、深圳(.66)、天津(.81)。上海的这个数字,竟然比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都多,实在是乖乖龙的东!

城区人口到0万的9个城市依次为武汉()、成都(.97)、东莞(.03)、南京(.2)、杭州(.49)、郑州(.19)、西安(.61)、沈阳(.12)、青岛(.7)

分析认为,西安近几年人口快速增长,与年3月1日被称为西安市“史上最宽松”户籍新政的实施有关。之后西安仍嫌“史上最宽松”不够宽松,多次对户籍新政进行升级,大幅简化落户流程。

以致于西安抢人的各种段子广为流传。比如:去西安走亲戚,警察问:“是西安人吗?”答:“不是,是来走亲戚的。”警察:“带回派出所,按投亲靠友条件落户。”去西安站转车,警察问:“是西安人吗?”答:“不是。”警察问:“什么学历?哪年毕业?”答:“本科学历,今年毕业。”警察:“带回派出所,按学历落户,火车票报销。”……

至年底,西安新落户人口超过万。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于年3月17日发布的《西安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0.37万人。

其时,便有很多媒体激动地宣布,“西安,请叫我超大城市”。激动当然可以,但再激动也不能弄错概念——城市规模,是按市区常住人口来衡量的。

03

无论如何,重新跻身超大特大城市之列,总是一件脸上有光的事情。

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丝路桥头堡,千年古都,世界四大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光环之后,我们的城市名片上,又多了一个响亮的招牌。

不过,在高兴激动之余,我们不能被“规模”冲昏了头脑,还是那句话,既要面子,但更重要的是要里子。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15个规模最大的城市中,我们是最穷的。

城市规模,我们在全国排第14,而GDP,我们在全国排第24。这两个排名,还都是增加了西咸新区的加成。

那6个巨无霸就不说了,除了天津,哪个GDP不是两万亿以上的规模,另外9个“特大”,也只有西安和沈阳不属于“万亿俱乐部”成员。有人可能会说,好赖我们年的GDP也多亿了,领先沈阳一大截。如果非要这样比较给自己找回面子,那我也无话可说。好赖我们也是正蒸蒸日上的追赶超越城市,一直在各方面努力对标武汉和成都,拉一个昨日黄花的没落城市做垫背,除非我们的脸皮比咱的老城墙还要厚。

城市不富裕,人也一样。

人均GDP的排名,比城市GDP排名好些。年西安人均GDP元,在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中排名第10。但是,如果放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都到五十名开外了,像东营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人均GDP都是我们的两倍还多。而在陕西,西安人也不是最富的,榆林人就比我们有钱得多。

人均GDP接近10万元,这个数字看着貌似不错,但衡量城市人到底是穷还是富的主要指标并不是人均GDP,而是人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个指标,西安都不怎么样。

今年1月7日,智联招聘发布了《年冬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为元/月,其中西安以元/月排在第30位。

就这,西安人还纷纷惊呼,被平均了,又拖西安人民后腿了。

年西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具体在全国的排名情况目前尚未找到数据。而在年,连前50名都没有进。当年的排行榜中,第50名泰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元。也就是说,我们年的数据,连年的第50名都不及。

按这个可支配收入,一年也就能买两三个平方的房子而已。

04

各类官方文件中,常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个词来表述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追求。

再次跻身特大城市,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西安人民的获得感。

但人民群众所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然不是一个“特大”就能解决。除了前文所说的收入水平,所有的民生指数,才是能不能实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根本。

官方为西安的民生总结了九难,具体包括减霾难、治堵难、治脏难、办事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和养老难。近年来,西安在解决民生九难方面也是狠下了功夫,解决减霾难的包括限行治污等举措在内的蓝天保卫战,解决治脏难的垃圾分类和三改一通一落地,解决办事难的最多跑一次,解决上学难的三年行动计划等等,努力都看得见,努力确实也有效果。蓝天增多了,学校增加了,公园绿地越来越多了,一些老旧小区变顺眼了……

但是,又有多少问题依然还难着?尤其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多少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

唯一治住了交通拥堵的,是疫情;

垃圾分类,分着分着好像也分蔫了,如同之前的史上最严禁烟令一样;

就算不考虑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西安人的收入水平,也是长期和城市地位不成正比;

学校确实是在不停地建,学位确实是在不断增多,但教育公平,依然任重道远;

看病难不难,医院的网上挂号系统就知道了;

至于住房,怕是没有哪个城市,因为房价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被住建部频频约谈吧;

还有,个别基层政府以特色小镇建设名义进行的针对农村和农民的圈地运动,正在让农民失去赖以根本生存的土地。比如,蓝田在白鹿原上的“敢作敢为”。

城市大了总体上是好事,大有大的好处,同样,大也有大的弊端。唯有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既抓面子更抓里子,既抓规模更抓民生,方不悖特大城市的命,也方能躲过特大城市的病。

有句广告语怎么说来着——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特大”西安,请继续努力。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