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打造生态之洲绽放自然之美
TUhjnbcbe - 2024/10/13 16:09:00

近日,人们惊喜地发现,一群火烈鸟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觅食,白鹈鹕也出现在这里。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来这里“安居”,每年近万只鸟类组成无数“飞行编队”在这里穿梭,东营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东营的鸟类已由原来的种增加到现在的种,有38种鸟类数量超过相应物种全球总数量的1%,是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

曾几何时,生态是东营的切肤之痛。生态体系脆弱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并存,历史欠账太多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交织,地下输油管线密布与地上排污无序相互影响,情况异常复杂,治理极其困难。多少年来东营都在不断探索,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就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时强调,做好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工作力度,用科学方法促进黄河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不把历史问题留给历史,不把包袱留给后人。为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考题,东营市委主要领导密集开展考察调研,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征求意见,综合施治。

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实现雨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破解了城市内涝问题;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对片区进行整体打造,推进产城融合,带动文化旅游发展;东三路、东八路湿地工程,将大小湿地碧珠连线成片。一大批建设项目、治污项目、除涝项目和产业项目竞相实施,一个个堵点难点痛点逐个破解,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市委书记李宽端欣慰中透着自信。

顶格推动系统谋划

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研究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基础性体制性工作为未来发展夯基垒台

综合考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定要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把得准,目标鼓舞人心。而其中每项任务,都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生态建设为特色。无疑,生态文明建设是牵动全局的基础工程和事关长远的战略工程,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工程和改善民生的幸福工程。

黄河河口是整个流域安澜的关键,河口生态稳定才能确保黄河入海流路长期稳定顺畅。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维护京畿生态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东营紧锣密鼓地展开规划编制和项目论证工作,与国家、省里同步启动编制规划,谋划重大项目。

东营提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标杆,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环境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保护传承、城乡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基础设施等10个领域实施个重大工程,总投资7多亿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工程。惟其艰难,方显宏伟。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必须处理好湿地与水系的关系、湿地与城市的关系、湿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重大实践课题。

3年来,东营18次市委常委会会议、10次专题会议、5次市委深改委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一揽子的方案:

——“加强水资源战略研究,开展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全面推进水源保护、水系连通、防洪治水,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彰显水的灵动、湿地多姿、城市的美丽。”“五水统筹”理念被水利部推广。生态补水、建设黄河三角洲北部防潮体系等项目纳入水利部专项规划。

——“坚持‘治污水、分雨水、纳洪水、用中水、节黄水、排涝水’的思路,用生态措施治理城市内涝。”用“雨水就近入河”“少建管道、多建河道”的办法,构建起城市水循环体系。东营“无内涝城市建设”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3年来,东营编制实施《东营市中心城无内涝城市建设方案》等系列专项规划,实施16条水系贯通等无内涝城市建设工程,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实现“中雨不积水、大雨不成灾、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

《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一系列地方法规陆续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逐步完善,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轨道。

“突出抓好空气异味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固废危废治理、河道污染治理,破除路径依赖,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工作导则,明确工作标准,科学精准防治污染。”在年12月4日召开的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论证会上,李宽端这样说。

这期间,东营围绕实施“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召开了13场论证会。每个论证会都要讨论半天多的时间,只能采取“五二”“白黑”的办法研究透。各工作专班按照会议提出的意见修改方案和重点项目,再提交市委常委会会议决定。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工程建设,也需要体制破冰。调整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改革使各项事业焕发活力。

年9月18日,东营市委举办的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东营正在筹办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对党员干部开展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提升干部生态文明治理能力。

干事业,既需要高瞻远瞩的谋划,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苦干,特别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东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诠释了这一点。

打造湿地城市涵养城市气质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城市风貌让人流连忘返,“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为世界瞩目

徜徉在一个个湿地公园,蓝天白云下,白鹭翻飞,芦草萋萋,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开展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坚持“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统筹湿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高标准打造规划先锋城市、生态典范城市、现代魅力城市、温馨幸福城市、安全韧性城市,推动城市内涵发展。东营实施了三大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制订实施《东营市湿地城市提升行动方案(—年)》,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

湿地修复工程。对绿地、湿地、水体湖泊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市恢复湿地面积2.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1.36%。

湿地入城工程。中心城按照“两带三河五片多点”的湿地结构,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城市风貌。

三大工程的实施,是建设的、生态的、科技的一整套“组合拳”。

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旨在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提高黄河流域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按照省里的部署,东营组建了工作专班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湿地与城市融合、湿地与道路融合、湿地与水系融合,人与自然越来越和谐。在东营,“道路让白鹭”的故事广为流传。按照原来的片区规划,道路要穿过树林。施工中被发现后立即叫停,修改方案,道路北移多米。为了这多米,东营多花了万元,保护了70多亩的林子,留住了近只白鹭。

动土多万方、治理长度13.11公里、建成后桥体过水流量由75立方米/秒提高到立方米/秒,广饶县水利局副局长缪文宗见证了淄河石大路桥的施工。他说:“这项工程是小清河流域防洪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将使全市水源保护和防洪治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及滩涂贝类等物种,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与安全。一系列生态科研项目落地,提升了东营湿地生态研究水平。

目前,中国科学院和省林科院在东营建设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黄河三角洲森林定位研究站”,开展湿地生态动态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建立了湿地生态预警与应急防范机制。实施滨海盐碱地绿化攻坚,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30多项科研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选育推广了多个耐盐优良品种。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东营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荣誉源于品质,高品质的城市得益于东营人对美丽家园的精心建设和真情呵护。

污染治理攻坚建设美好家园

系统化治水、精准化治气、效能化治土、规范化治废

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污染治理是群众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造生态之洲绽放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