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园园
渤海之滨,大河之洲。
成立于年10月的东营市,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担负着特殊使命。
“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近年来,东营市围绕这一目标定位,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抢抓机遇,担当实干,各方面各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甚至转折性向好变化,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全市人民同步迈进了全面小康社会。
生态优先,良好生态成为东营最靓丽名片
“十三五”期间,东营市以规划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龙头,东营市加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黄河口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更大改善。
其中,在生态系统方面,东营市注重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年以来恢复湿地28.2万亩,去年以来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2万亩,正在打造公里的沿黄生态长廊。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增加到种和种,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哪里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保护区鸟类由年的种增加到现在的种,每年有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东营市持续推进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21.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全省第1位。
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成为东营最显著特征
东营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以下四个新突破。
一是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亿元,人均水平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今年以来,全市经济保持高位运行,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外贸、消费增速均居全省前六位;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强、占全省的近1/4。
二是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东营市坚持“工业为主、企业为尊、集群发展”,“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5.6∶62.3∶32.1优化为5.3∶56.3∶38.4。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优势传统产业正在脱胎换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全市“四新”经济占比三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三是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东营市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强市为抓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拥有3个国家级平台和7个省级开发区,建设了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稀土催化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新组建成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东营分院,创新资源指数、创新绩效指数居全省第2位。
四是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管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快速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公铁海河空管”多式联运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活力迸发成为东营最抢眼变化
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特别是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部署以来,东营市进一步加大了力度,更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开办“政府免单服务”、率先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电子化和电子政务网络“村村通”,商事制度改革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三级实体化的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今年9月15日维远化学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全省有史以来化工企业最大IPO和近五年最大IPO项目。
扩大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东营市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成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家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展对外贸易,有出口业绩的企业达到家,十三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由亿元提高到亿元,经济外向度居全省首位,连续多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惠民利民,生活美好为东营人最真切感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几年,东营市在以下四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一是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坚持以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和片区开发,实施了天鹅湖蓄滞洪湿地等重点工程,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是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培育了大闸蟹、滩羊等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改厨改厕、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定、市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去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元,是年的3.82倍;扶贫工作重点村集体收入平均达14.38万元,是年的4倍,脱贫攻坚收官考核成绩列全省第2名。
三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财政累计民生投入亿元,社会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五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3所、幼儿园所,全面完成大班额整治清零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上升到81.05岁。
四是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实现“五连冠”。五年以上信访积案全部清零,成为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抓早、抓严、抓细、抓实,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唯一保持“零疫情”的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