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川
9月15日上午,中共东营市委举行“山东这十年·东营”主题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共东营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必昌介绍了东营市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发展计划。
对外开放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既沿黄又沿海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同时也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沿海港口城市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城市,东营市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找准坐标,发挥优势,积极作为,着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桥头堡,塑造东营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东营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陈必昌介绍,东营是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多年来对外依存度稳定在50%以上。东营与世界上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家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展对外贸易;去年全市进出口总额.9亿元,创历史新高,较十年前增长%左右。“从重点行业领域看,全市获批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万吨,去年原油进口额亿元;橡胶轮胎出口亿元,占全省的1/3;精细化工产品出口70亿元,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占60%的国际市场份额;石油装备出口49亿元,拥有全球客户超过1万家。”
招商引资是聚集国内外资源要素的重要途径,东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不断强化链条招商、专业招商、资本招商,加快以新的增量提升发展质量。近十年来,东营累计引进央企26家、世界强42家、中国强46家;累计使用外资22亿美元,其中去年6.4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招商引资综合水平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建市以来,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东营发展的瓶颈。这几年,东营坚持“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的思路,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快速推进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管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多式联运格局初步形成。
“我们优先打通内联外接铁路网,德大铁路东营段、黄大铁路东营段、东营港疏港铁路建成通车,津潍高铁项目今年11月份开工建设,东营人民的‘’高铁梦”即将变为现实。”陈必昌介绍,东营加快提升港口综合承载力,十年来,东营港新建5万吨级泊位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广利港区建成通航,东营港去年货物吞吐量突破6千万吨,是十年前的7倍多,正向着亿吨大港大步迈进,“同时,我们着力优化提升高速公路布局,济东高速、高广高速等一批项目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里程达到公里,人均公路密度位居全省首位。”
高能级平台是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主引擎”。陈必昌介绍,东营市先后建成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个国家级平台,正在推动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初步构建起了国家级高能级平台体系,开放层次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同时,我们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设立中国(东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百亿元。”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东营将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