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画里的乡俗费孝通将他年出版的著作命名为《EarthboundChina》,它流传至今的中文译名则是“乡土中国”。乡土传统文化体系一旦毁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而在乡俗画名家王世会眼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乡俗已经消失了大半,因此保护乡俗文化,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民俗史上失去的一环作为一名以乡村民俗为绘画题材的画家,王世会的《孔孟乡俗志》大多以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的鲁西南乡村民俗为主,幅作品,将当时的民俗描述的清爽利索。对于王世会来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民俗史上缺失的一环:“这个缺失,不是说我们民俗学研究的缺失,而是影像的缺失。”在那个时代,摄影无疑是稀缺品,尤其是对于当时的乡村来说,能一家人拍一张合影是非常困难的,更遑论拍摄在农田里耕作的百姓。而这一段,对于50后的王世会来说,恰恰又是自己最熟悉的一段生活:“我15岁之前,一直在农村生活,即使后来上学毕业,也一直在乡镇上工作,对于这一段的经历很熟悉。”年代中叶,中国的乡村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拖拉机取代了原来的“地排车”,许多农耕习俗也逐渐的被取代:“那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很幸福,因为我们的生活在一天天的变好。”一直到了年代后期,王世会才忽然惊觉:“我们许多传统的民俗,就这样被机械化逐渐的取代了,甚至于许多乡音俚曲和民间口头文学也逐渐的消失了,这些东西也许代表着我们曾经的落后和无知,但是至少它应该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印记。”于是,王世会逐渐的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画笔,记录这消失的民俗——砸坷垃、吹猪、车水、刮水、榨油、酿酒、打铁……不知不觉间,20多年的时间下来,王世会创作了多幅乡俗绘画作品:“现在也有很多乡村民俗在逐渐的消失,但是至少现在这个时代,电子产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这些行将消亡的民俗,可是在此之前呢?在年代到年代这三十年呢?那时的民俗只能留在老一辈人的脑子里,所以,我开始尝试着把这缺失的一环,用绘画弥补回来。”作为民俗画家,王世会无疑是孤独的——放眼全国,如今仍在搞乡村民俗画题材的画家寥寥无几,而年轻一些的画家们,对于这些乡村民俗又缺乏亲身体验,很难创作出情绪饱满细节鲜活的作品:“很多年轻人(画家)对于乡村,只是停留在写生的基础上,根本不了解那些消失的民俗。怎么能创作出那个时代独特的乡村民俗画呢?”民俗化了的砸坷垃打开地图,黄河从菏泽入山东境,至东营入海。在鲁西南一带,黄河曾是诸多人的梦魇——从明清时代开始,黄河水患曾不止一次波及鲁西南一带的乡村,每当决堤的黄河淹没农田之后,总会留下大量的泥沙,而这些泥沙在河水退去之后,反而会淤出一片良田。但是这样的良田,是无法耕种的,因此农民们必须先用木槌将一块块结块的土坷垃砸碎,然后再进行耕种,于是就形成了鲁西南及中原一带乡村中独特的耕种风俗——砸坷垃。年幼的王世会也曾砸过坷垃——他跟几个成年人一起,蹲在田间地头,用木槌砸碎结块的泥土,这项看似有些麻烦的工作,对于常年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村民来说,相当于一种放松。于是,从砸坷垃这一民俗中,又延伸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人们一边忙着砸碎坷垃,一边说着各种各样的八卦段子,野史传说,兴致高了还会趁机唱上几句俚曲。“什么叫乡村民俗?这就是最地道的乡村民俗,后来咱们国家治理黄河,黄河决堤的事儿少了,砸坷垃的民俗也消失了,但是它却曾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存在于鲁西南和中原地区; 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就是在黄河未治理好的那个时代里; 有独特的社会环境——那个时候我们的工业不发达,治河缺乏工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回忆和记住的。”于是王世会拿起画笔,把这一段少年的经历画出来。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王世会每创作一件乡俗画,都会在画上配上一段解说文字和一首儿歌或者当地的俚语民谣,让作品独具品位。从专业角度来看,王世会是一个画家,但是从他的创作内容来看,他更像是一个民俗学家——20多年来,除了创作乡俗画,王世会还搜集了大量的鲁西南一带的儿歌民谣,这一切更像是一个民俗学者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