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村大众
刘超(图右)在操作自动化灌溉系统。
“眼下咱们农场种的甜椒肉质浓绿、口感爽脆、汁多味美,生吃、凉拌、做菜都行。温度、水肥控制和病虫害检测全部由电脑或者手机操作就能完成,现在搞农业真离不了高科技。”4月15日,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超用手机查看完大棚甜椒长势情况,介绍起了自家农产品的特点。
在以前刘超的父亲刘廷义经营家庭农场时,农场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模式种植大田蔬菜,品种比较单一,灌溉、施肥也都由人工来完成,生产成本高不说,农场产出的蔬菜质量也参差不齐。
年,刘超放弃国企财务工作回到家乡帮助父亲经营农场。7年的时间,刘超已经从一名白领变成了拥有高级农艺师证书的职业农民。经营的农场也由原来的单一胡萝卜种植发展现在的优质粮食、大棚蔬菜等复合型家庭农场,示范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标准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并为多名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在“新农人”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实。
在广饶,像刘超一样的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还有很多。退伍军人韩军,从绿色军营走向绿色农场,年,他流转本村的亩土地,建起了20个蔬菜大棚,从事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并于年注册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到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庄已经发展高效蔬菜基地0多亩;建成高温大棚多个,增加社会就业人员多人,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95后”大学毕业生徐秀伟在年4月成立了东营市首家土地股份性质的合作社,合作社流转的土地种植了桃树,桃树下种了大豆和小麦,合作社采取“股权保底收益+股权盈余分红”的方式进行收入分配,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每亩地作价0元作为保底收入,对取得的经营收益,在扣除成本、提取公积金后,拿出30%的利润给入股农户进行二次分红。
李国敬在大棚里收获茄子。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国敬成立木子庄园生态农场,注册“硕士爸爸”生态农产品品牌,依托自建的木子庄园电商平台,带动周围余户乡亲发家致富,每户增收0余元……
东营市草柳编技能认定人员获得证书。
传统技能大赛农民技能集中认定获评者。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广饶县每年拿出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万元乡村振兴富民资金,专项用于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已经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广饶县人社局专业技术室职员姜凡介绍道。该县大力支持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组织“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选树名乡村“好青年”,吸引各行业领域优秀青年返乡创新创业。县里还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和农民技能提升实用人才培育工程,组建全省首个农民合作社学院,开展乡土人才评价试点工作,认定农民高级技师2人、农民技师18人,61人次获评职业农民职称,多渠道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