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到3月份,服务于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东营市密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近期,记者采访到多个部门的政策制定参与者,试图从这些政策制定及落实的过程,探究突发情况下政策制定过程及政策本身所呈现的特点以及怎样更好落地生效,但求一二经验供参考。
政策制定的过程:紧急、预演、协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城市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即此次冠状病毒事件由国家层面统一调度应对。今年1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1月26日,东营市发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的公告,严格落实国家、省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调度,同时紧密结合本市情况出台相关规定、举措与政策(为简化表述,相关规定、举措统纳入“政策”范畴内讨论)。
“2月2日,市委主要领导签意见,2月3日起草,2月4日24时之前,‘惠企15条’正式发布,成为全省发布该类政策较早的地市。”市工信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日常工作负责人刘炳骅是参与制定《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政策意见》的人员之一,他直言,整个过程可以用“紧锣密鼓”来形容。
“这期间,市政府一边起草框架,各个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提供情况;指挥部这边和市政府那边两位负责同志坐镇,不断用电话沟通,防止最新政策与疫情防控相冲突,疫情防控组这边也得考虑更细的环节,做好各个环节的预演。”
“惠企15条”着重从加强金融支持、加大稳岗力度、减轻税费负担、优化政务服务四大方面推出15条具体举措,无疑成为企业复工复产前的一颗“定心丸”,成为一面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缓冲墙”。
金融管理部门表示今年落实或出台的金融政策,基本上都是市人行、市银保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三家制定,各部门协同性更强了。
紧急、预演、协同的特点贯穿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紧急情况下的政策出台如何兼顾常规与应急、统一与分散、安全与高效,着实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大考。从逻辑上说,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兼顾似乎是两难,继续严格各类封禁措施,经济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可能承受不了,但如果复工复产过快,一旦出现聚集性病例怎么办?在紧急情况下,指挥部工作模式起到了快速反应的效果;在预演中需要考虑闭环、打通各梗阻以及良性循环;协同也是基础条件,没有各部门默契配合,政策之间容易出现“打架”现象。
政策内容特点:精准、优惠、依法、高效
梳理疫情防控期间东营市各类政策,体现了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一:精准
物流中断、工人到位不足、供应链不稳定、防疫物资短缺是企业复产中面临的几个最大的困难因素。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政策务必精准,一切向企业需求看齐。
“2月13日,我局在全市人社系统内发布《关于建立人社用工服务专员制度的通知》,在全系统干部职工中选出名专员,每名专员对着一到两家‘四上’企业,主要服务内容是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协助开展招聘、宣传人社政策以及了解企业在落实疫情防控、在岗职工‘一人一档’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科科长巴艳艳认为,专员机制以及后来成立的七个服务复工复产服务队起到了精准对接企业的作用,企业的用工需求很快被反映上来,大量用工信息显示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