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刚刚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
TUhjnbcbe - 2021/2/1 11:25:00

点击蓝字
  现将《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府


  年11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1号)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67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鲁发〔〕9号)、《山东省人民*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鲁*发〔〕7号)要求,按照市委、市*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年。

第一章形势环境

基础现状

*的十八大以来,东营市委、市*府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提高质量效益和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动能加快改造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年达到.7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9家企业进入山东省企业百强,23家企业入围山东省民营企业百强,1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强,18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强,均居全省前列。


  (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把石化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严格落实“1+N”布局,编制了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全力推进芳烃、乙烯、己内酰胺三大高端化工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帮助地方炼化企业争取进口原油使用量达到万吨。在全省率先开展化工生产企业“四评级一评价”,年家“差”评企业停产整顿,淘汰落后产能万吨。累计完成规模企业公司制改制家,提前两年完成省定任务。石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产业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示范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家、家、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5.7%提高到33.8%,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三)创新能力实现新提高。强化创新驱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分别达到4家、16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分别达到件、34件、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6.2%,获批建设中国(东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山东胜利职业学院移交地方,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签约落地,北航东营飞行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资源化研究院项目顺利推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专业化、技能型、多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四)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年以来,累计调整市级行*权力事项项,非行*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公布“一次办好”事项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推行,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7.2万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扎实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长12%。东营综合保税区运行良好,筹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复。橡胶轮胎展、石油装备展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立投资促进委员会和十个产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年在建项目个,到位投资.17亿元。


  (五)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深入实施水气土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累计下降37.4%、36.1%、57%、28.3%,省控重点河流主要水质指标COD和氮氧化物平均浓度分别累计下降8.9%和60.9%。实施燃煤电厂(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绿动力”计划,年改造取缔燃煤小锅炉台,清理“散乱污”企业家。全力保障配合上级环保、海洋督察,开展整治攻坚行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实施三年增绿计划,累计新增造林面积3.3万公顷。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治理,累计修复湿地8万亩。


  (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综合交通网规划和以高速铁路站点为核心的综合枢纽控制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天津至东营至潍坊高铁已完成预可研报告,滨州至东营高铁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淄东铁路东营段完成扩能改造,*大铁路建设顺利推进。东营港10万吨级航道、东营港疏港铁路开工建设,广利港防波堤延伸、南防波挡沙堤建成投用,实现开港通航。胜利机场航线增至16条,跑道延长工程建成投用,国产ARJ21飞机成功试飞。长深高速广饶至高青段等工程开工。*水东调应急工程东营段加快推进,对广南水库进行了衬砌改造,达到向胶东地区送水条件。


  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十分艰巨。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特别是对石油工业依赖程度较高,转型升级压力大。新经济规模偏小,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83%的企业研发机构分布在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平台严重匮乏,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10%,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极度缺乏。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充分,直接融资比例严重偏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挖掘不够,国际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面开放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以上制约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加快解决。

机遇挑战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稳中有变,我市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市情深刻变化,切实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国际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经济问题*治化倾向加重,各国经济复苏步伐分化,外部环境不明确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重大突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新材料等多点突破、融合互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全球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加速生成,全球产业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调整。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市场变化带来的需求性下调、转方式带来的结构性下调、资源环境趋紧带来的约束性下调同时存在、相互交织。经济结构性矛盾出现新变化,存量矛盾集中处置的阵痛难以避免。*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国家根据稳中有变的新情况,围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加大补短板和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将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叠加释放*策红利。


  从我市看,东营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重大机遇,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健全完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将有助于一揽子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具备了良好的*治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东营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章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两大任务”,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突出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方向,全力实施开放、融合、聚焦“三大战略”,推进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环境打造、金融动能转换“四大举措”,激发改革、创新、投资“三大动力”,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主攻方向

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产业智慧化。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智慧化水平,推动农业智慧化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促进“老树发新芽”“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


  智慧产业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空天海洋、生命科学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推动“筑巢引新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


  跨界融合化。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产城融合、*民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跨界融合提潜能。


  品牌高端化。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完善区域品牌培育机制,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和认定,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

主要目标


  到年,经济质量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新动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潜力充分释放,集约集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经济占比达到30%。淘汰落后产能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创业各类支撑更加有力。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建设成为创新服务高效、高端资源聚集、产业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深入实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动能转换体制更加完善成熟。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建成,行*审批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府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公平交易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开放型经济新优势集聚显现。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等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全省比重达到6%。与*蓝两区各市合作更加密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扩大。


  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


  指标单位年年

(一)质量效益类1.新经济占比%21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25..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5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指数—67..山东省企业品牌价值百强企业数量个79

(二)创新发展类8.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2...科技进步贡献率%58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1.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件.“互联网+”指数—0.

(三)对外开放类13.经济外向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全省比重%5.16

(四)环保及民生类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省下达任务17.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完成省下达任务


  

第三章发展布局

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范围内的我市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为重点,覆盖全市陆域和近海海域,坚持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加快形成“三区带动,四片支撑,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

三区带动

临港高端石化产业集聚区。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综合保税区)、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利津滨海新区为主,坚持港区一体、融合发展,三位一体、集群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世界级炼化一体化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装备、临港物流等产业,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新兴产业突破区。以中心城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改造提升有色金属等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引领区。以*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主,辐射带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等,着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现代种业、现代畜牧、现代渔业、健康食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区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四片支撑


  广饶—大王片区。以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经济开发区为主,重点改造提升橡胶轮胎、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造纸等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利津—陈庄片区。以利津经济开发区、利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主,重点发展新材料、资源再生利用、有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型建材等产业。


  垦利—胜坨片区。以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坨精细化工园为主,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非油替代产业,提升精细化工产业,积极探索油田矿区土地再利用新途径。


  河口片区。以河口经济开发区为主,重点改造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融合互动


  强化产业布局“全市一盘棋”,以分工互补为方向,实施产业园区整合,推进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健全产业合作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园区、企业、项目配套协作,增强资产、资本、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专栏1省级以上重点园区发展方向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临空产业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及海洋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先进制造示范区四个示范区。振兴发展有色金属、现代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转型发展新材料、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突破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导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


  *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创新平台,培育生态高值农业、电商、大数据、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重点发展现代种业、生物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业、农业科技服务业,建设世界盐碱农业研发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打造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聚集区。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整合炼化能力,发展烯烃、芳烃等产业,带动下游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发挥综合保税区平台优势,降低涉及进出口业务企业成本,打造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综合保税区、液体化工品仓储物流和港口码头服务业于一体的高端、绿色、智慧石化产业基地。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油服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以海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助力,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广饶经济开发区:优化提升橡胶轮胎、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和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广泛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和产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等产业,争创省级化工园区。


  垦利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民融合产业区。


  河口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油石化装备、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石油石化装备产业承载区、产城融合发展引领区。


  利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有机化工和新材料产业,LNG装备、石油及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创业园、工农复合型产业园区。


  大王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橡胶轮胎、汽车配件、绿色造纸等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第四章聚焦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应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瞄准国际标准,推动特色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焕发生机活力,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严格落实去产能任务,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力化解炼油、轮胎等行业过剩产能。

石化产业

以集聚、集群、“上大”、拉长产业链、高中低一体化为方向,坚持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循环石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坚持港区一体、融合发展,三位一体、集群发展,在全省发展高端化工、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中当核心。


  1.延伸优化产业链条。以芳烃综合利用、烯烃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链为核心,推动石化产业链延伸优化。依托炼油、乙烯、芳烃装置提供的各种基础有机原料,进行延伸加工和补链发展,重点提升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创新发展化工新材料,着力发展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生物基/可降解高性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积极探索发展前沿新材料。


  2.推进一体化协同发展。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着力发展外向型临港石化产业,重点推进芳烃、乙烯、己内酰胺等大项目建设,带动下游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形成烯烃下游、聚酯、尼龙、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同步推动地方炼化产能整合,建设规模、流程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升基础原料产业规模。利津滨海新区,承接和延伸东营港基础有机原料,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适度发展基础原料产业。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突出绿色、高端、精细化发展特色,主要利用东营港和利津滨海新区的产品,进一步高端化精深加工,创新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顶端产品和石化产业“补短板”产品。


  3.强化“港”“网”“区”配套设施建设。“港”方面,把港口作为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1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导堤工程、LNG接收站、大型原油码头、10万吨级及以上液体散货泊位等项目建设,构建大港口、大物流、大化工、大仓储的综合产业体系。“网”方面,加强铁路网、公路网、油气管网、水网等建设,积极发展海公、海铁、海管联动业务。“区”方面,统筹协调各园区之间物流仓储、水电气热、安全环保、生活保障等配套设施,构建安全、高效的支撑体系。


  4.加强土地和环境容量保障。统筹东营港区、河口区仙河镇、利津县刁口乡土地,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内的僵尸企业、不在产业链上的小型化工企业予以取缔或兼并,为关键项目创造空间。


  (二)推进盐化工稳步发展。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施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推动与石化产业结合,建立园区资源闭路循环系统,实现循环发展。控制基础烧碱规模,推动氯碱行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延伸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等绿色精细化学品,适度发展食品级、电子级盐化工,开发防腐涂料、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形成多元化、精细化、功能化的新型盐化工体系。鼓励海水综合利用,开展钾、溴、镁等资源提取,完善产业链。


  (三)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基础化工产业优化整合,推动炼化企业由“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转变。利用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完善化工园区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推动园区外化工企业进园入区,促进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中国(东营)国际石油化工贸易展览会,加强石化产业产能和技术国际合作交流,打造面向世界的产业平台,带动新兴石化服务业发展。

专栏2石化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高端化工项目。万吨/年芳烃及配套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万吨/年乙烯及配套工程项目、万吨/年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及配套工程项目、油品转型升级一体化工程项目、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项目、万吨/年烯烃芳烃联合项目、10万吨/年光学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10万吨/年聚碳酸酯共混改性项目、吨/年均苯四甲酸二酐及0吨/年聚酰亚胺电子薄膜项目、35万吨/年特种聚醚多元醇项目、00吨/年乙酰舒泛钾及00吨/年二甲基乙胺项目、高性能橡胶助剂建设项目、万吨/年联合芳烃项目、尾油加氢异构制润滑油项目、渣油油浆深度加氢制取烯烃芳烃项目、45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25万吨/年烷烃混合脱氢及配套项目、芳烃综合利用项目、万吨/年烯烃芳烃综合利用一体化装置及配套工程、2.5万吨/年橡胶新材料项目、1.5万吨/年盐酸羟胺项目、1.3万吨/年二元醇类及碳酸二辛酯项目、60万吨/年尾油异构脱蜡装置、3万吨/年医药中间体项目、10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生产项目、0吨/年食品添加剂项目、12万吨/年2-丙基庚醇项目、12万吨/年异壬醇项目、18万吨/年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项目。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网。东营港至广饶原油成品油输油管线,董家口港至潍坊至鲁中、鲁北输油管线工程(三期),烟台输油管道干线延伸工程,系列油品支线。

橡胶产业

发展高性能橡胶轮胎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


  (一)扩大橡胶轮胎国际影响力。推进轮胎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关联企业协同发展,提高轮胎产业集中度,着力打造3-5家进入全球轮胎行业前列的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能力建设,支持企业运用马德里体系建设自主品牌。加快智能制造步伐,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技术,有序淘汰低端产能,重点发展轻型载重子午胎、工程子午胎、航空胎等特种轮胎,开发绿色轮胎、雪地轮胎、安全轮胎、智能轮胎等乘用车轮胎新产品。加快发展轮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扩大网络营销覆盖率,构建多元化的产销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水平,为海内外企业深化合作搭建起良好平台。


  (二)发展橡胶配件材料。合理规划发展胶带、胶管、密封件、减震制品等非轮胎橡胶产品,重点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高性能橡胶配件材料,拉长橡胶产业链。探索研发感光橡胶、导电橡胶、磁性橡胶、亲水橡胶、形状记忆橡胶、医用橡胶等高新技术橡胶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

专栏3橡胶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产业集聚区。垦利区、广饶县橡胶轮胎产业集聚区,山东省橡胶轮胎产业示范基地(广饶经济开发区)。


  重大发展平台及建设项目。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胎大王”电商平台、年产20万吨钢帘线项目。

石油装备产业


  坚持产品和服务并重、海陆并重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化,加强集聚集约发展,建设特色鲜明、技术高端、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提升综合集成水平,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


  (一)加快石油装备产品升级。发挥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攻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促进总装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大型化、智能化、网络化、一体化、个性多样化、高可靠性、模块化方向,重点发展成套钻井设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固井装备、大型压缩机、地震勘探系统、成像测井系统等产品,加快海洋油气装备、非常规油气装备等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二)打造“产品+服务+品牌”价值链。瞄准服务型制造方向,开拓装备新市场领域,推动产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拓展。积极发展石油装备交易、会展、商务、培训、认证、技术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专栏4石油装备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产业集聚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油装备产业聚集区,垦利区、河口区石油装备配套产业集聚区。


  重点建设项目。内燃机后处理装置专用载体项目、LNG罐式集装箱项目、年产50万只大型乘用车铝镁合金车轮、石油环保装备制造项目、SGOT海工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大型电气传动与装备制造及研发中心项目、燃气驱动钻机电传动与控制系统研发项目、海上边际油田移动式采储修一体化平台研制及产业化、年产套高端整体式井口装备项目、油气井作业修井服务自动化作业机、石油钻(修)井一体化智能作业装置、河口高端石化装备产业园项目、新松机器人产业园、新型高端OCTG螺纹自动化生产系统项目(石油钻采装备智能化生产项目)。

有色金属产业


  不断提高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以绿色低碳为理念、高新技术为引领、智能制造为支撑、配套服务为辅助的产业体系。


  (一)提升冶炼水平。在稳定现有冶炼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提高企业冶炼技术水平,打造集有色金属冶炼、精深加工、废金属回收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有色金属园区。完善废杂铜回收拆解体系,扩大国内废旧资源利用量,推动产业原料多元化发展。优化“冶炼循环6+1”模式,高效回收铜、金、银、铅、锌、铋、碲等元素,提高尾渣、烟气、余热、水资源等循环利用水平。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和技术合作,推动企业海外布局,培育国际化企业集团。


  (二)拓展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条由铜件、铜材向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延伸。积极研发生产电磁线、特种线缆、光伏板带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实现有色金属产品在轨道交通、船舶、石化、新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完善国际物流临港综合服务区、海关监管直通场站等设施功能,建成具有粗铜、铜精矿等原料进口和阴极铜等产品出口功能的国际化物流基地。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融入全省新材料产业“”工程,推动形成基础材料提档升级、关键战略材料发展壮大、前沿材料持续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在全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当骨干。


  (一)发展新能源产业。强化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有序开发各项新能源,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利用北部滩涂、盐碱地,建设*河三角洲光伏领跑者项目,扩大光伏装机总量。提高生物质电力比重,形成生物天然气、生物燃料、生物质电力的多元化格局。稳步推进地热能利用,探索推进波浪能利用。加快新能源转化利用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大力推进东营锂电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打造高效清洁发电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等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推广光热建筑一体化、地源空气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等应用,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二)大力发展先进基础材料。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基础原料产业为基础,以利津滨海新区、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加快提升化工新材料规模和水平。利津滨海新区重点在工程塑料及高性能树脂、合成橡胶及弹性体、合成纤维、精细化学品领域打造一批优势产品,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特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特种纤维、电子化学品、绿色助剂等特色高端石化产品。依托广饶县化工产业园,整合现有原材料资源,发展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新材料,实现与橡胶轮胎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有色金属、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稀有金属、高附加值铜深加工产品和高强高硬高性能金属材料产品。


  (三)加快发展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依托现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巩固电子陶瓷材料产业技术优势,培育壮大碳纤维、氨纶芳纶、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着眼产业升级方向,加快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等产品。积极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晶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大力开发智能材料、胶体材料、仿生材料、纳米材料、新型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

专栏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新能源重点建设项目。5万吨/年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资源化项目、0吨/年动力电池添加剂项目、山东广饶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利用耐盐甜高粱秆年产10万吨变性燃料乙醇综合产业化项目、6兆瓦生物质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河口陆海风电产业基地示范工程。


  新材料重点建设项目。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新大新材料产业园、中科钢研(河口)产业园、碳素新材料产业园、3.6万吨/年复合透气膜项目、8万吨/年非晶带材及0吨/年纳米晶带材项目、0吨/年SPB系列产品(电子化学品基础性新材料)项目、高导热陶瓷基板项目、0吨/年聚酰亚胺薄膜项目、超大型中空结构复合材料垫板项目、50万吨/年水性涂料二期项目、消费电子陶瓷外壳材料项目、年产能12万立方米新型PET芯材生产项目、8万吨/年高档差别化分散染料及配套项目、固泰尔公司26万立方米/年工业化住宅PC材料项目、1万吨/年工程塑料助剂(HR)项目、高端环保农用化学品新材料产业园项目、60万吨/年氯化法高纯超细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生产项目、石大科技产业园高端石化新材料项目。

第五章培育发展优势未来产业

推动优势、未来产业加速崛起、重点突破,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着力构建三次产业相互共融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文化旅游产业

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发挥资源优势,丰富新型文化业态,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推进文化、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建设具有东营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全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当龙头,打造*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构建*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依托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按照“一核、两带、多片区”空间布局,培育*河入海核心吸引物,建设*河入海国家风景带和滨海湿地国家风景带,推进各县区错位发展,打造以“*河入海·湿地东营”为总体品牌,东方湿地之城、石油名城、孙子故里、吕剧之乡等为特色品牌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办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山东省吕剧艺术节等各类节会、赛事,创建*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河水城省级旅游度假区,不断提高*河口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按照“*府做线路,企业做项目,*府和企业合力做市场”的思路,创新旅游体制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及引进企业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开展主要客源地和海外营销活动,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


  (二)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推进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打造“*河入海”核心景观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市场要素,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完善“*策扶持、财税支持、用地保障、多规合一”四位一体的*策保障体系,支持涉旅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参与“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构建旅游富民支撑体系。搭建“陆上、水上、空中”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推进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实现免费无线网络、信息推送、智能导游、在线预订等全覆盖,建设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加大高端度假饭店、经济型饭店、精品民宿建设力度,培育“美食东营”餐饮品牌,完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安全放心、便捷优质的旅游消费环境。


  (三)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坚持“抓大托中扶小”统筹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特色鲜明的优势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项目,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集团,打造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成3-5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演出娱乐业服务水平,培育1-2个在省内知名的演艺品牌。着力创新和丰富文化消费业态,培养市民文化消费理念,推进东营区等创建省级文化消费示范县,打造文化消费聚集区。


  (四)积极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培育壮大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数字创意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云、数字文化、数字电影、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游戏等新媒体、新业态发展。借助现代营销和技术手段,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策划、包装,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专栏6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河入海核心吸引物培育工程。与国内一流运营商合作,将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培育成精品旅游产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动*河口生态旅游区、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垦利区*河口镇一体化打造,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区内游览、区外休闲”、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河入海国家风景带、滨海湿地国家风景带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河国家风景廊道、“养生天下”中草药种植体验基地、*河三角洲国际慢城、罗盖村田园综合体、太极小镇泰升田园综合体、利津县“七龙河”田园综合体、*河花海、美好时光青海小镇田园综合体、*河口滨海旅游特色小镇、金泥湾现代渔业综合区、海来利田园综合体、万亩海参、利津滨海旅游综合体、东营中心渔港海洋经济产业园区等项目。


  县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东营区做好城市旅游发展文章,打造集观光休闲、温泉疗养、商务会议、养老养生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推进华八井景观化打造,协调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对公众开放,适时搬迁至南二路胜利石油科技馆,建成一批集中展现石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河口区做好*旅融合文章,规划建设*垦小镇、孤岛槐林等项目,展现*马场历史文化。垦利区做好农垦文化、滨海旅游发展文章,规划建设知青小镇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完善海洋牧场旅游功能,推动乡村振兴和经略海洋实施。广饶县做好孙子文化、红色旅游文章,以创建5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指导孙子文化旅游区和红色刘集旅游区进一步提升景区内涵和档次水平。利津县做好*河尾闾、滨河旅游文章,以凤凰滨河旅游度假区、*河三角洲国际慢城等项目为重点,促进*河滩区旅游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富民提升工程。实施孙武湖“一湖两岸”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史口镇乡村风情壹号路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王庄森林公园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永安镇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李鹊园艺小镇、史口蜗牛小镇、民丰湖文旅特色小镇、*河口知青小镇、仙河牧场小镇、小刘桥村、朱家村、南贾家村、万尔村、前关村、千乘园、五一农场、六户双福花卉田园综合体、莲心湾旅游度假区等项目。


  旅游融合富民提升工程。实施红色刘集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景明水语小镇科教基地、胜利街道孙家湿地田园综合体、垦利华澳大地田园综合体、河口区“*河故道·锦绣田园”田园综合体、盐文化博物馆提升、电文化博物馆提升、*河王酒文化特色小镇、桃花岛田园综合体、绿竹韵生态苑、*河口系列体育赛事、广饶上农休闲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基地等项目。


  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孙子文化旅游节、*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山东吕剧艺术节、“*河入海”国际文化旅游节、*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城南春节庙会、*河口龙舟赛、垦利西宋桃花节、垦利红光赶海拾贝节、郝家镇葡萄文化旅游节、龙居乡村旅游文化节、山东省吕剧票友大赛、*河口(东营)吕剧艺术展演、綦家嘴乡村旅游文化节、南贾家蜜桃采摘节等。

现代高效农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产业与生态、农村、农民、精准扶贫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发展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农业园区,在全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中当标兵。


  (一)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发展高效特色种植,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生态高效型种植结构。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大力发展盐碱地农业,推进盐碱地改良技术、耐盐作物研发,建设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开展棉花高产创建,实施“菜篮子”惠民工程,抓好工厂化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农牧结合,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鼓励建设大型现代畜牧园区、大中型现代牧场。推进林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稳步发展林果产业和种苗花卉产业。积极拓展林业发展功能,做实做强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实现生态效益价值化。到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蔬菜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左右,工厂化食用菌产能稳定在35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0万吨。


  (二)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鼓励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加快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农资购买租赁、机种机收、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三)提升农业信息化和装备水平。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农业产品服务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专栏7现代高效农业重点建设内容


  重点建设项目。光农复合型产业园项目、利津金河滩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生猪生态养殖项目、东营市智慧农业物联网硅谷项目、高档花卉、蔬菜种苗繁育暨产业化示范项目、东营蓝海生态农业养殖项目、奶牛全产业链生态养殖示范工程、生猪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年出栏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年出栏万头生猪养殖及屠宰分割深加工项目、*河三角洲科研基地建设项目、*河口国家农业公园、华澳大地国家农业公园、*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项目、年利用2.5万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扩建项目、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东营项目、1.5亿只/年肉鸡屠宰深加工及冷链物流一体化项目、得利斯食品加工园。

生物医药产业

瞄准前沿技术方向,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促进医药、养老、养生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


  (一)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突出发展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海洋中成药等海洋药物,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融合,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创新医养健康服务模式。规划建设休闲养生、特色医疗、文化教育养老服务基地,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园区,创建*河口生态湿地医养结合示范区。鼓励医养结合,推进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医疗卫生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务产业,支持商业应用程序开发,推进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医药物流等第三方服务规范发展。提高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决策支持系统。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第三方检验中心、影像中心、透析中心、消*供应中心等,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养老、康复、养生服务延伸,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个性化、多层次医养服务产品。推动传统家*企业拓展健康养老服务新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体育健身俱乐部,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促进体育消费。建设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倡导“运动处方”模式,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


  (三)完善医养健康发展环境。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和符合条件的医生多点执业。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养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合作,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为特殊和老年群体提供日常护理、保健咨询等服务。

专栏8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生物医药。新醇系列产品生产项目、生物科技产业园及东营天东制药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吨/年新甾醇项目。


  健康养老。东营市新型养老社区建设项目、*河口生态湿地医养结合示范区、医院外科病房楼建设项目、山东汇东颐长生养老服务项目、医院项目、医院分院项目、医院医康养综合建设项目、河口区河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项目、医院建设项目、医院建设项目、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利津医养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

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商飞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航空金融、航空租赁、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空港物流、航空运动、航空维修、飞机代管、服务作业、飞行娱乐等航空服务,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民机4S店”,建设环渤海地区通用航空服务中心。积极引进航空复合材料、航空电子、飞机零部件制造等配套产业项目,打造航空及飞机零部件制造配套基地。


  (一)发展通用航空服务。开展通用航空教育培训,构建飞行员、空乘、地勤维修、保养等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商飞公司合作,共建北航东营研究院和飞行学院。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东营通用航空市场,开办航空运动学校和通用航空专业技术人员实训基地。依托中科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建设无人机遥感综合验证场和无人机空港,打造综合型无人机基地。大力发展航空旅游、航测、航摄、飞机播种、飞机防治、私人商务、科研试飞等通用航空服务,通过举办中国滑翔伞/动力伞、中国/国际航空模型运动大赛等赛事活动,引导发展滑翔、跳伞、热气球、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服务。


  (二)加快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与航空物流发展相匹配的物流功能平台、信息平台、商务支持平台,为航空运输与物流企业提供信息交换、金融、清关等一站式服务,提高客货通关能力。推进*河口、东营南、河口、利津、广饶等通用机场建设。


  (三)推动发展航空航天装备。依托空港产业区,积极引进通用航空制造、无人机等产业项目,融入航空产业链。扎实推进航天科技城建设,发展小型运载火箭、特种铝材、装备电缆等配套产品,加快开发北斗导航接收、发送等关键设备和部件。重点推进低成本运载火箭总装基地、*用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航空导航与飞行校验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

第六章汇聚新旧动能转换三大动力

把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优化投资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加强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持续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推动动能转换

尊重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攻克阻碍经济发展的难点、消除人民群众反映的痛点、疏通影响市场活力的卡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


  (一)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推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发挥国有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开展兼并重组、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差异化考核等试点工作。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出资入股、股权收购、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保护中小股东投资权益和经营话语权的有效方式。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创新性、引领性产业布局转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和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贯彻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全面实施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发展*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实施小微企业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双升”战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2.优化资源要素市场配置。加快建立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价格、超定额累进价格等*策,促进各类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构建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试点。深化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积极落实上级交通运输价格有关*策,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快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机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规则、流程和标准,努力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建立健全“飞地”项目财税分享制度,引导生产力跨区域布局。完善*府信息公开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1.加大简*放权力度。通过“四减一降”,实现精准协同放权,着力降低涉企收费,放宽市场、行业、从业准入条件,减少*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最大限度地向市场放权。加快行*许可事项清单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许可权改革,实现市属开发区享受市级审批权限、县区开发区享受县级审批权限。


  2.提升*务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务服务”,加快*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推进“一网通办、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线连通、一次办结”“六个一”集成服务改革,着力解决环节多、效率低、办事难等问题,大力提升全程网办率,努力实现企业、群众办事“一次办好”,必须到现场办的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持续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树立“企业别跑我来跑,我为企业代跑”理念,主动为企业送*策、送优惠、送服务,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3.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量身定做监管制度,为新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便捷的成长环境。明确监管内容、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统一高效的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防体系。建立对跨界融合经济的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引导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建成以“三库一平台”为主体、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信用服务机构,把查询使用信用记录嵌入行*管理和公共服务各领域、各环节,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动态调整制度。


  4.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清理制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法规规章,加快制定公共数据和电子*务、社会信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能源节约、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化对执法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快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以清单管理推动规范用权,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加强新设行*许可审查论证,开展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建设行*处罚、行*强制权力网络运行系统,实现市县互联互通。

创新驱动动能转换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雏鹰”“瞪羚”“跃升”计划,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梯次培育、逐级攀升的良性格局。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或共建研发机构,稳步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及上下游企业合作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


  (二)完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聚焦研发、创业、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四大功能性平台,强化自主创新,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以*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支撑,以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若干国家和省、市级研发平台为骨干,以中试基地、生产力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组织为基础的创新服务体系。按照“四个一”目标,持续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帮助每个主导产业至少组建一个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图、突破一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推进*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凝聚中科院和山东省创新资源,合作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形成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合作共建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及其分支机构。联合国内石油高校,规划建设国家级石油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全面落实省*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策,建立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数据、知识等新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加快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技术交易市场。深入推进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东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搭建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交易平台,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积极参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投贷联动试点,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搭建科技金融协作大平台,构建覆盖创新链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水平,探索建立油地校三方合作共建机制,加快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引进,建设石油钻采装备研究开发及产品供应基地、石油大学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和油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建设众创空间等创新孵化平台,推进众创空间聚集示范区建设,实现孵化面积、入孵企业数量“倍升”目标。重点推进油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油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机构以市场化手段联合金融、投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组建行业联盟,促进创新创业服务资源聚集,为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五)加快推进*民融合。落实*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策制度体系,推动*民产业、科技、人才、基础设施和*队保障社会化等方面融合发展。加强*民科技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各类元素双向流动,推进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民两用技术,打造*民融合产业园区。

专栏9创新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信义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


  省级创新平台。1.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B族维生素工程实验室、电子陶瓷材料工程实验室、高端石油装备井控工程实验室、油田氮气制备及应用工程实验室、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水性化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海工装备螺杆机械工程实验室、生物降解性陶瓷材料工程实验室、生化药物工程实验室、MBS塑料抗冲剂工程研究中心、铜基电磁线工程实验室、轮胎骨架材料工程实验室、活性剂复合驱油工程研究中心、高强纤维材料工程实验室、摩擦材料工程实验室。2.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价贵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废纸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油生产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纤维增强塑料石油管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塑料管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油气采收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豆加工副产品高值化利用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织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耐盐碱绿化树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随钻测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省级重点实验室。油田采出水处理及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实验室、海洋石油装备重点实验室、大豆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造纸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稠油开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平台。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东营研究院、中科院*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河三角洲研究中心、中科院*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东营资源化研究院、东营市锂电产业技术研究院、东营市青农*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东营长安农业科学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公司东营分公司、天津大学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东营分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化工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高性能聚合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河三角洲研究院、海生·河口研究院。

投资拉动动能转换


  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金融动能转换,着力扩大优质高效投入,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高质量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落实好国家、省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设立总规模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群,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发展,完善配套*策措施,确保用好用活。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创新企业投资管理方式,积极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试点,推动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加快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实施好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计划,落实推进*策措施。支持企业优化债务结构、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发展股权融资。积极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开展投融资平台存量资产证券化试点。积极发挥权益类交易市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专业化投融资服务平台。


  (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实施“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专业化招商,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强链补链开展定向招商,重点瞄准世界强、中国强、国企强以及“单项冠*”“隐形冠*”企业,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端项目以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等项目。健全招引机制,建立包装策划、洽谈对接、项目评估、*策激励、跟踪推进、领导负责的一整套机制,精准对接,高效推进,增强招引实效。完善招引格局,明确各招商主体园区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研究制定全市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发展的意见,为全市外贸新业态发展提供*策指导。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支持*河三角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实施加工贸易提质增效、品牌商品出口促进行动,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动企业对标和接轨国际一流标准,开展国际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体系认证和标准制定等工作,提升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支持县区、市属开发区打造优势产业国际自主品牌。大力发展石油外包,加快发展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教育、技术出口等领域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提升完善东营综合保税区及东营港、广利港两大口岸平台建设,为外贸加快发展提供支撑。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提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


  3.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港口、铁路,加强与沿海和内陆重要城市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国际通道建设,巩固欧美、日韩市场,拓展非洲、南美市场。通过境外投资办厂,开展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支持企业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合作。推动高端型劳务外派。鼓励企业以EPC总承包模式承揽境外工程项目,实现工程服务、技术服务、产业合作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组成联合体或采取联盟方式抱团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府、银行、信保、企业“3+1”工作机制,强化涉外风险防控,维护境外投资权益,建立走出去企业境外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4.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坚持联袂发展、互融互通,深度对接环渤海地区合作、京津冀协同等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河经济带建设,立足陆海统筹、河海相联,打造*河中下游地区一体发展的桥头堡。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在产业协作、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三)推进金融动能转换。


  实施“金融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规模良性扩张和效益稳步提升,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河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


  1.做优金融支柱产业。推动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东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创新发展,增强资本实力,拓宽市场空间,提升服务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东营特色的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商业健康养老保险等险种,加快建设现代保险服务业,服务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与保险资金管理机构对接交流,做好保险资金运用项目的挖掘、筛选、推荐,引导保险资金参与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


  2.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加快完善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金融业务流程改造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收益权、排放权、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推广绿色信贷。积极发展养老金融、教育金融、文化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民间融资机构、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组织创新、可持续发展。统筹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业务,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交易场所。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新型金融业态。


  3.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山东省企业融资服务网络系统、东营融易网等*银企交流平台,深化银企常态化交流合作。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向上争取*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扩大在我市的资金投放规模。鼓励银行机构实施差别化信贷*策,强化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防线,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切实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点,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失信惩戒和恶意逃废金融债权打击力度。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监管能力。

专栏10金融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银行。推动东营银行加快上市,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稳健发展。支持烟台银行等银行机构在东营设立分行。


  上市挂牌。到年,培育上市资源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


  交易市场。支持广丰橡胶轮胎、休斯顿石油装备交易市场接入全省交易场所统一登记结算平台。支持*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优化股权,进一步发挥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平台作用,提升交易规模。

第七章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空间

深入实施*蓝国家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布局,系统谋划,推进油地校、产城、城乡、陆海和绿色生态统筹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空间,打造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推进油地校融合发展

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策,完善油地校共建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深化高层次磋商机制,加强发展顶层设计,拓宽合作领域,携手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一)创新深度融合机制。以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契机,充分发挥胜利油田油气企业、存续改制企业,石油大学校办企业和地方炼化企业、油服企业等优势产业基础,探索突破体制机制制约,支持企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创新推动油地校深度融合的“双招双引”机制,研究出台针对油田、石油大学的“双招双引”优惠*策措施。推动中国石油大学相关专业在东营恢复本科办学,布局建设实训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区域一体的就业、文化、医疗、社保、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联防联治和安全生产,维护区域社会和谐稳定。


  (二)高水平建设合作共享平台。按照发挥优势、共建共享的原则,系统搭建油地校三方人才专家平台、科技合作平台、项目转换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建立油地企业高层次人才专家库,鼓励、引导、吸引优秀人才到油地企业从事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开发等专业服务。挖掘整合油田“五院一中心”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山东石油学会资源,吸收社会资源参与,推动人才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共用。


  (三)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按照资源共享、集约布局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区域生产要素,推动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共同谋划、培育和发展石油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油地校融合发展产业基金,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围绕经济融合、产业升级、材料研发、新能源利用、工程设备制造、区域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谋划确定一批重点合作项目,集中推进。

深化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以东城、西城、垦利三个组团为城市核心区,南部广饶—大王稻庄城镇群、北部河口—东港城镇群、西部利津—陈庄城镇群为“三组群”,城镇边界和规模合理,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以获批全省大城市试点为契机,统筹推进东城、西城、垦利有效衔接、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河口城区、东营港区特色发展。牢牢把握石油文化和*河文化交融特色,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大水面”优势,挖掘和利用好“东营元素”,提升东营独特的城市功能、品质和内涵,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增强城市集聚吸纳能力,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实施雨污分流、河道联通、河道清淤,建设无内涝城市。强化城市功能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相结合,完善产业服务配套,推动产业项目按照规划精准落地。


  (二)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开展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推动县域融入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主导的产业分工体系,引导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推进广饶县I型小城市试点、大王镇新生小城市试点,培育陈庄、史口、丁庄、稻庄、*河口、牛庄、孤岛、新户、仙河、胜坨、永安、盐窝等重点镇,明确功能、优化形态,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一般镇,对于一般农业区域的小城镇,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支农服务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位于生态敏感区的小城镇,以生态保育为首要任务,加大财*转移支付力度,适度发展旅游和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修复。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转移支付、土地供应、资金筹措、人才支持、项目建设等方面向县域重点倾斜。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推动广饶等有条件的经济开发区升格。


  (三)建设智慧东营。围绕“惠民、善*、兴业”,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统筹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整合共享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建设覆盖市县两级的数字城管系统,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加快编制智慧交通系统规划,建立完善交通信息交换平台,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公众出行效率。启动智慧环保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测网络,实现环境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监管。建立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建设综合监管、应急救援、物联感知、综合决策平台,促进安全生产智能化、规范化。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五个振兴”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积极创建美丽乡村,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有序建设。大力推进*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着力抓好*河南展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健全农村客运和物流体系,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推进农村水、电、气、暖、信息、环卫、排污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科技人员下乡活动,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构建*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经济增幅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加快陆海统筹发展


  增强经略海洋意识,坚持陆海统筹、集聚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一)推进陆海联动发展。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规范用海行为,统筹推进海洋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陆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临港临海产业为重点,加快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建立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的海洋信息联动机制,建设海洋大数据中心,创建“智慧海洋”建设示范区。强化河湖海域空间生态管控,保护自然岸线,推进人工岸线生态化。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严格河流水质考核。搞好海岸景观资源养护和亲水海岸环境营造,打造滨海生态走廊。鼓励沿海化工园区优先利用淡化海水。


  (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粮仓”,打造*河三角洲国家级生态渔业基地。实施水产原良种工程,加快水产养殖业升级,建设*河三角洲浅海贝类增养殖基地、池塘海参养殖基地和工厂化对虾养殖基地,做强*河口大闸蟹等名优品种。依托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广利渔港经济区、东营中心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高标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着力提升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大型智能网箱、海洋牧场观测网等装备化水平,合理布局网箱、伐架、渔礁、底播等养殖方式。加强渔港渔船建设管理,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重点突破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超深水钻井平台等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建造技术,加快发展深海遥控作业装备、海底管线电缆检测及维修装置、超大型海上油田设施一体化拆解装备等作业设施。大力开发新型智能海洋传感器、智能浮标潜标、智能观测机器人等海洋高技术探测装备。加快发展智能海水养殖装备,重点突破海洋牧场智能平台、大型深水智能网箱和先进海水利用装备。统筹滨海与内陆旅游资源,推进滨海度假、文化体验、体育竞技、休闲渔业与生态观光游融合发展,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泥质海岸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和谐、海洋资源高效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一)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山东*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恢复,做好水系大循环、小循环,保障自然湿地休养生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努力打造我国向世界展示河口文化的标志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保护好浅海湿地,保护、恢复、用好陆域湿地,保留更多自然湿地,构建“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推进水系网格化、生态化建设,实现“河相通、水相连、能循环”,打造“河畅、水清、显湿、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抓好中心城防护林带、沿*生态林带、沿海基干林带及沿交通干线、主要河流干渠、基本农田生态廊道建设。大力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生态产品供应能力。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抓好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管理。


  (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健全基于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配套*策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形成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重点水源地、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探索推进“多规合一”,依法开展战略环评和园区规划环评,提高空间治理能力和管控效率。


  (三)实施节能减排治污工程。实施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工程、终端产品能效提升工程、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智慧节能应用示范工程、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壮大工程和循环经济推广示范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逐年降低能耗强度。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电力、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全面达标排放治理、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园区废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工程,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主要水和大气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逐年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推行第三方污染治理,不断提升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升级。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制定各具特色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加快现有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园区循环化改造规模和质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探索“圈区化”管理和园区化经营,推广“互联网+回收”等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和就地转化能力,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全覆盖。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企业,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特色基地和示范县区。加强对列入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公告企业的监督管理,促进行业集聚健康规范发展。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支持LED产业发展,做强芯片技术,拉长产品链。


  (五)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和机制。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价格、财*补贴、绿色信贷、排放交易等经济*策工具,实现外部成本和效益内部化,使市场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绿色生产和消费。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法律规定、空间规划、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总量控制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过低问题。健全环境信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建立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状况。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八章筑牢新旧动能转换支撑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谋划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策,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引才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积极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引才载体,支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东营工作、创新创业。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东营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打造一批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深入实施“*河三角洲学者”“*河三角洲产业领*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开展“高校英才进东营”“名校名企直通车”“海外招才引智”等系列活动。深入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开展高层次管理岗位推介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招聘,打造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推进职业院校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做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共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鼓励职业院校逐步优化专业结构,争创市级、省级品牌专业,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与教学水平。打造“匠心东营”技能人才工作品牌,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双向交流制度,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创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扶持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做大做强,支持知名院校来我市合作办学、设立分校。


  (三)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创新荣誉制度,实施科技成果转让、科研成果奖励等*策,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制定完善薪酬待遇、职务职称等方面的*策,引导优秀人才向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集聚。健全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创新人才投入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建立完善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的人才投入新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兼薪。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策,对重点人才项目给予个性化支持。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人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等,完善*府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


  (四)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规划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建“一中心、多平台”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集群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域,提高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本参与程度。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积极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构建泛在互联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一)构建自主可控高端软件体系。强化“软件定义”,重点在基础支撑软件、面向新一代信息网络的高端软件、工业软件及服务、信息安全软件、大型行业软件、数据处理与服务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支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高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开源软件发展。


  (二)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专项行动,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围绕产业需求,鼓励发展工业机器人设计及控制系统、伺服电机、高端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大力发展增材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装备产品智能水平。探索创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


  (三)拓展融合创新应用。推进大数据技术研发,探索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大数据在*务、农业、商贸、物流、民*、教育、医疗、交通、旅游、质监、警务、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生产生活领域的综合应用,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云计算产业链,以东营软件园等为载体,打造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物联网,重点推进智能传感器及节点、高端集成以及网络通信、云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建设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与应用中心东营分中心,推进各领域北斗应用示范,深化地理信息服务开发。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网络技术建设,推进基于互联网协议IPv4/IPv6技术过渡的骨干网和接入网改造。构建完善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推进电信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完善4G网络覆盖,推进5G试验和商用试点。落实“宽带中国”和“宽带乡村”战略,推进固定宽带网络升级和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应用,升级骨干传输网,大幅提高城域网和骨干网出口带宽,城市家庭普遍具备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农村家庭普遍具备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推进实现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服务。

专栏11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建设内容


  互联网产业聚集区。推动东营软件园三期建设,打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区。支持胜利创新孵化器等孵化园区尽快发挥作用。推进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计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


  智能制造。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增材设备制造中心、河口经济开发区电气设备制造中心、垦利经济开发区智能车间。


  高端行业软件。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整合及数据中心、油气田生产信息化智能管控系统、基于云计算的勘探开发地质设计软件系统等石油开采领域高端软件开发。


  智慧城市软件。建设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与应用中心东营分中心。推进eWSN智能警务管控系统、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智慧规划多规合一、城市智慧供热计量收费系统、智慧校园安全综合管理云平台等智慧城市软件开发、推广、应用。


  重点建设项目。云计算产业园项目、哈罗单车北方总部建设工程、海达物流危化品运输监控管理云平台项目、胎大王科技有限公司智云库项目、核心技术支撑的平台型油田服务企业新模式建设项目、颐高利津新经济产业园项目、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宽禁带半导体项目、*河三角洲大数据港项目。

构筑高效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提高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便捷高效、安全坚固的综合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交通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东营市区位,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特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规划构建“一纵一横一河一(空)海”四大综合运输通道,实现东营市“南联北拓、承东启西、通河达海”,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铁路方面,加快*大铁路、东营港疏港铁路建设,推进企业专线前期工作,推动尽快开工建设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至东营至潍坊高铁及连接线济滨高铁、潍烟高铁,贯通环渤海高铁通道,打通与济南都市圈的便捷通道。港口方面,把握山东省整合渤海湾港群的重大机遇,科学谋划,做大做强东营港,建成地区性重要港口。完善广利港一期码头配套工程,稳步推进滚装客运码头建设。机场方面,完善提升东营胜利机场功能,继续增开和优化航线航班,建成区域性中心空港,争取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公路方面,重点推进济南至高青高速公路、高青至广饶高速公路、东青高速公路东营至青州段改扩建、东青高速公路青州何官互通立交工程,积极推动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项目。按照集约一体、强化衔接的原则,统筹货运站、客运站、城市公交枢纽以及物流园区建设。

专栏12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及重大项目


  纵向通道。建设京沪高铁二通道、环渤海高铁、沾化至临沂高速公路、河口至荣乌高速连接线、中心城区至济东高速连接线等。


  横向通道。建设天津经东营至烟台的环渤海高速铁路、济南至滨州至东营至潍坊高铁、德州至滨州至东营高铁、*大铁路、G环渤海高等级公路、G东深线东营段改建工程等。


  沿河通道。建设广饶至高青至济南高速公路、小清河水运等。


  空海通道。建设东营港疏港铁路,做大做强东营港。优化东营胜利机场航线。


  (二)水利基础设施。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深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管控,切实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完善*水东调和南水北调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继续实施麻湾、王庄、双河、胜利等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新建刁口河故道生态修复与保护、南展灌区配套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北部防潮堤工程,对已建成部分堤段进行维修改造提升。以田间干沟疏挖治理、排河疏浚为重点,推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水库联通增容工程,增加水库调蓄能力。


  (三)能源基础设施。调整火电装机结构,淘汰落后机组,稳步推进生态环保型电厂建设,重点推进大唐东营、国电胜利电厂三期第二台机组等项目,加快蒲河(曹家)、新港、褚家、津北(利北)、后缪、石村、红光等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进一步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加快推进市域高压天然气管网建设,保障生活用气需求。


  

第九章以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全方位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以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确保规划实施有抓手、有载体,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一、

强化组织领导


  (一)加强*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增强*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重大*策、推进任务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员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广泛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加强组织协调。成立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和指导新旧动能转换各项工作。编制重点产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专项规划,制定推进规划实施的*策意见。完善领导包办和工作专班机制,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将工作抓紧抓实。各参与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根据职责分工,主动做好衔接配合,坚持上下联动、密切协作,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新旧动能转换宣传,增强公众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良好氛围。完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舆论监督机制,畅通舆论监督渠道,认真听取公众评价。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构建容错免责处置程序,激励各级干部主动作为。

强化项目推进


  (一)科学策划论证项目。完善项目筛选论证程序,按照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注重发挥县区、开发区、部门、企业、专家、人才、第三方机构作用,建立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实施项目退出和增补制度,对于新提出的重大项目,经认真组织论证后,符合要求的及时纳入项目库管理。


  (二)优化项目对接服务。建立绿色通道,实行首问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上门服务,帮助完善前期手续,协助解决困难问题,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适度向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用地倾斜,单列一定数量的农用地转用计划用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新旧动能转换*策、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三)强化项目管理推进。建立“3+N”快速决策机制,就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中的复杂问题快速决策。建立“1+5”周例会机制,高效研究解决国土规划建设管理的项目和问题。强化重大项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进展监控、结果评价机制,实现对入库项目管理、推进、监管、服务的全过程覆盖。全面推进“一线工作法”,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项目尽早落地、尽早开工并形成效益。

强化监督考核


  (一)强化监测评估。适应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需要,建立完善新旧动能转换统计指标体系,为规划实施和*策制定提供基础和支撑。加强对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督促检查,强化对重大事项分工方案的督导落实,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项督查,适时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评估,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考核奖惩。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及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的重要依据。各部门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制定针对性奖惩措施,对入库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县区、市属开发区,在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方面给予*策倾斜。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坚决通报、约谈或问责。

内容来源:东营市人民*府网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刻点击原文,发现世界的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刚刚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